不謀而同
【成語】:不謀而同
【拼音】:bù móu ér tóng
【解釋】: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出處】:唐·韓愈《請上尊號表》:“考其所陳,中於義理,天人合願,不謀而同。”
【示例】:或訓鬢發,或訓頭飾,幹寶更以為馬髴,與我所想象的,正~。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
【近義詞】:不謀而合
【反義詞】:眾說紛紜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英文】:fit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關中地區大亂,軍閥混戰,韓遂與馬騰各自爭霸,曹操派鐘繇去監督他們,命他們各派一子到京城做人質。後來馬超韓遂等惶惶不安,決定共同對付曹操,推舉韓遂為都督。韓遂的部將閻行反對起兵:“現在關中各將不謀而同,好像老天命定如此
同“不謀而合”。
唐韓愈《請上尊號表》:“考其所陳,中於義理,天人合願,不謀而同。”
宋蘇軾《士的意思" href="dictscitmy2h2xlx.html">居士集敘》:“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元史·世祖紀一》:“左右萬裏,名王巨臣,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此茀字……或訓鬒髮,或訓頭飾,幹寶更以為馬彿,與我所想象的,正不謀而同。”
阅读:136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