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澄
(參見清澂)
亦作“清澂”。
1.清明,清澈。
《楚辭·遠遊》:“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除。”
漢張衡《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青衣水》:“然秋月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蛾眉焉。”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水既清澄,具入功德,佛涅槃後,枯涸無餘。”
清姚鼐《雜詩》之五:“氛霧倏清澂,島嶽乃錯峙。”
巴金《秋》四:“兩人癡癡地望著下面清澄的湖水。”
2.審察;省察。
《楚辭·九章·惜往日》:“君念怒而待臣兮,不清澂其然否。”
朱熹集註:“清澂,猶審察也。”
《後漢書·黃瓊傳》:“陛下不加清澂,審別真偽,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蹂。”澂,一本作“澂”。
《三國誌·吳誌·陸抗傳》:“哀矜庶獄,清澄刑網,則天下幸甚!”晉葛洪《抱樸子·祛惑》:“倉卒聞之,不能清澄檢校之者,鮮覺其偽也。”
《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元年》:“由等可疑之狀,且當清澄,未宜便舉重兵深入應之。”
阅读:109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