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蔓
1.枝條和藤蔓。
唐杜甫《解悶》詩之十一:“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
唐白居易《泛湓水》詩:“青蘿與紫葛,枝蔓垂相樛。”
2.比喻牽連,株連。
《舊唐書·劉瞻傳》:“兩家宗族,枝蔓盡捕三百餘人。”
宋歐陽修《論燕度勘滕宗諒事張皇太過劄子》:“傳聞燕度勘鞫滕宗諒事,枝蔓勾追,直得使盡邠州諸縣枷杻。所行栲掠,皆是無罪之人。”
《金史·外國傳下·高麗》:“斜葛不能聽訟,每一事輒至枝蔓,民頗苦之。”
3.比喻冗詞贅句。
明張居正《進講章疏》:“訓解未瑩者,增改數語;枝蔓不切者,即行刪除。”
清黃宗羲《<翁元鎧禪師語錄>序》:“出其語錄讀之,絕去枝蔓,獨露真常。”
4.喻繁冗,不簡潔。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惟著述本意,或在顯揚幽隱,非為傳奇,特以行文枝蔓,或拾事瑣屑,故後人亦每以小說視之。”
阅读:152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