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附
I
1.歸附。
宋李如箎《東園叢說·王用三驅失前禽》:“夫聖人在上,天下皆比附。其間有不服者,聖王豈有強之而必欲其比附者?”
2.引申為相關聯。
清王夫之《詩鐸》:“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
3.依傍,並列。
清顧炎武《孝陵圖》詩:“下列石獸六,森然象鹵簿。自馬至獅子,兩兩相比附。”
《晉書·索靖傳》:“枝條順氣,轉相比附。”
II
1.謂比照條律、事例。
《書·呂刑》“其刑上備,有並兩刑”唐孔穎達疏:“須探測刑書之意,比附以斷其罪。”
宋蘇轍《三論舉臺官劄子》:“後來朝廷所除諫官如吳安詩、劉唐老、司馬康三人,皆未曾實歷,遂再奏,乞比附施行。”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丁酉,龍翔宮奉安感生帝及從祀聖像,仍備祭器,比附太一宮禮例祈祝。”
湯一鶚《論裁撤領事裁判權之預備》:“以綿蕞草創,而不求其備,又與執數十條戶例、刑律以比附推敲者,何以異乎?”
2.拿不能相比的東西來勉強相比。
唐靈一《林公》詩:“誰為竹林賢,風流相比附。”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稱引比附何嘗不託於六藝,夫孰知其誤人家國壹至此哉!”田北湖《論文章源流》:“但摭拾別解,比附古典,湊集而成章。”
朱自清《中國語的特徵在那裏》:“兩種文化接觸之初,這種曲為比附的地方大概是免不了的。”
阅读:104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