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裂
(滅裂,滅裂)
1.謂言行粗疏草率。
《莊子·則陽》:“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成玄英疏:“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時,嘉實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報也。”
宋蘇軾《與歐陽晦夫書》:“聞少遊惡耗,兩日為之食不下。然來卒說得滅裂,未足全信。”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願詔大臣按劾諸路勤王而滅裂者,悉加顯黜,以為將來誤國忘君之戒。”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三節:“江西第五次反‘圍剿’,我軍全然不講退卻,原因在於對局部形勢和整個形勢都不註意,實在是一種魯莽滅裂的幹法。”
2.猶敗壞,毀滅。
唐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生涯一滅裂,岐路幾裴徊。”
清王夫之《雜物贊序》:“雨坐無緒,念平生風物,或時已滅裂,或人間尚有。”
梁啟超《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故各部各省支離滅裂,各從其好,各營其私,無所統一,無所督責。”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二類所言,雖或若反,特其滅裂個性也大同。”
阅读:112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