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澌

澌字的筆畫:15畫;

I

〔《廣韻》斯義切,去寘,心。〕

〔《集韻》相支切,平支,心。〕

1.盡;消亡。

《禮記·曲禮下》“庶人曰死”漢鄭玄註:“死之言澌也。”

孔穎達疏:“今俗呼盡為澌。”

三國吳楊泉《物理論》:“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澌也,滅也。”

元陳普《顏杲卿》詩:“忠骨已澌餘髮在,因人得見夢中身。”

清惲敬《三代因革論四》:“井田之廢也,自春秋戰國漸澌漸泯。”

2.借指屍體。

漢王充《論衡·實知》:“溝有流澌,澤有枯骨。”

3.同“凘”。解凍時流動的冰。

《楚辭·九歌·河伯》:“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王逸註:“流澌,解冰也。”

明劉基《行路難》詩之一:“君不見水上澌,往來倏忽隨波移。”

4.泛指冰。

五代王周《贈怤師》詩:“蘭死不改香,井寒豈生澌。”

宋杜安世《折紅梅》詞:“喜輕澌初綻,微和漸入。”

II

〔《集韻》先齊切,平齊,心。〕

通“嘶”。

沙啞。

《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漢鄭玄註:“沙,澌也。”

賈公彥疏:“鳥毛失色而鳴又澌,其肉氣必鬱,鬱謂腐臭雲。”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澌,即嘶字。”

阅读:1330

●澌(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