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
遑字的筆畫:12畫;
huáng
ㄏㄨㄤˊ
〔《廣韻》胡光切,平唐,匣。〕
1.閑暇;餘裕。
《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毛傳:“遑,暇。”
《新唐書·柳冕傳》:“國家自兵興,不遑議禮,方牧未朝,讌樂久缺。”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內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舊書,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殘缺,未遑補緝。”
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奈友雖關切,現皆閑處,自顧不遑。”
2.急迫;匆促不安。
《三國誌·吳誌·華覈傳》:“長吏畏罪,晝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會日,定送到都,或薀積不用,而徒使百姓消力失時。”
《資治通鑒·齊明帝永明十一年》:“上慮朝野憂遑,力疾召樂府奏正聲伎。”
胡三省註:“遑,急也,遽也。”
3.何暇,怎能。常用於反問句。
《詩·邶風·谷風》:“我躬不閱,遑恤我後?”鄭玄箋:“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憂我後所生子孫也。”
明張居正《奉諭還朝》:“臣既迫大義之難違,又念殊恩之未報,雖有私曲,遑復為圖?”清袁枚《新齊諧·百四十村》:“吾明年百歲矣,從未婚娶,自道將死,遑有他想?”郭沫若《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即如章太炎先生的古奧文章吧,現在拿出來,要教文科大學生讀懂都感到困難,遑說什麽‘使人人戶知其術’了!”
4.見“回遑”、“迴遑”。
5.通“惶”。恐慌;驚懼。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立齋先生始患隔食,繼復嘔血,紅黑相間,舉家遑如也。”參見“遑急”。
阅读:159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