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
眠字的筆畫:10畫;
I
mián
ㄇ〡ㄢˊ
〔《廣韻》莫賢切,平先,明。〕
1.睡覺。
《列子·周穆王》:“﹝古莽之國﹞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覺。”
《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元仇遠《懷古》詩:“吹殺青燈炯不眠,滿襟懷古恨綿綿。”
郭小川《在社會主義的高潮中》詩:“工人們為什麽有那樣多的不眠之夜而白天也不知疲困?”
2.某些動物進入冬季不食不動,謂之冬眠。蠶在蛻皮時不食不動,北周庾信《歸田》詩:“社雞新欲伏,原蠶始更眠。”
唐韓愈《潮州祭神文》之二:“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蠶具·桑原》:“雉雊麥秀時,蠶眠葉休摘。”
《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北蠶三眠,南蠶俱是四眠。”
聞一多《花兒開過了》:“今冬的假眠,也不過是明春的更烈的生命所必需的休息。”
3.假死;裝死。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裏,曰餘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
郭璞註:“﹝眠﹞言佯死也。”
4.橫臥;平放。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二:“過了幾月,生了一子,遂到庫中借此銀盒,照依婦人所言,用魏十二家舊衣襯在底下,把所生兒子眠在盒子中間。”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你們替我把桅眠了,架上櫓,趕著搖回去。”
5.草木偃伏。
唐袁郊《三輔舊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6.用藥後的中毒反應。參見“眠眩”。
II
mi·n
ㄇ〡ㄢˇ
〔《集韻》彌殄切,上銑,明。〕
見“眠娗”。
阅读:174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