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
I
相互敬重切磋勉勵貌。
《廣雅·釋訓》:“切切,敬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導之以道而勿強也,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喜喜,朋友切切。”
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朋友之集,類味之遊,莫切切進德,誾誾修業,攻過弼違,講道精義。”
II
1.急切,急迫。
漢桓寬《鹽鐵論·國疾》:“夫辯國家之政事,論執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宋朱熹《壬午應詔封事》:“切切然今日降一詔,明日行一事。”
明李贄《答耿司寇書》:“且吾聞金吾亦人傑也,公切切焉欲其講學,是何主意?”
2.哀怨、憂傷貌。
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知王好之,每入與語,遂有勇壯之氣,稍道其讎,而有切切之色。”
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形惸惸而外施,心切切而內圮。”
唐韋夏卿《別張賈》詩:“切切別思纏,蕭蕭征騎煩。”
宋梅堯臣《思歸賦》:“切切余懷,欲辭印綬。”
《紅樓夢》第二六回:“獨立墻角邊花蔭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
3.懇摯。
《後漢書·竇武傳》:“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
宋梅堯臣《送韓六玉汝宰錢塘》詩:“今逾二十年,誌願徒切切。”
明李東陽《泊故城》詩:“同袍烏臺彥,待我心切切。”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小年》:“主人切切挽留,不聞應答。”
4.深切。
宋周煇《清波別誌》卷中:“王荊公退居鍾山,切切以呂吉甫為恨。”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摺:“我想兄弟一別,早已三年光景,時常切切在心,未敢有忘。”
明袁宏道《敘梅子馬王程稿》:“梅子讀其詩,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義居》:“自以身在季,不得專,切切為恨。”
5.再三告誡之詞。多用於下行公文結尾。
清林則徐《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言出法隨,各宜懍遵毋違。切切!”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茲留數語,令爾細思,或有幡然之悟,執此求見,仍不失為中土花民也。切切。此諭。”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切切。此布。”
6.象聲詞。形容聲音輕細。
《後漢書·竇武傳》:“外閒切切,請出禦德陽前殿。”
唐白居易《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青鳳》:“穿樓而過,聞人語切切。”
魯迅《仿徨·祝福》:“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7.象聲詞。形容聲音淒切。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
唐皇甫冉《魏十六還蘇州》詩:“秋夜沈沈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前蜀貫休《夜夜曲》:“蟪蛄切切風騷騷,芙蓉噴香蟾蜍高。”
宋羅燁《姑蘇錢氏歸鄉壁記於道》詩:“碧落翩翩飛雁過,青山切切子規啼。”
《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切切夕風急,露滋庭草濕。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閨泣。”
阅读:156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