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
倍字的筆畫:10畫;
I
bèi
ㄅㄟˋ
〔《廣韻》薄亥切,上海,並。〕
1.照原數等加。
《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劓辟疑赦,其罰惟倍。”
孔傳:“倍百為二百鍰。”
《墨子·非攻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
唐韓愈《為人求薦書》:“伯樂一顧,價增三倍。”
老舍《駱駝祥子》二:“他把以前的掙紮與成功看得分外光榮,比原來的光榮放大了十倍。”
2.引申為增益。
《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倍鄰?”
3.加倍;更加。
《北齊書·神武紀上》:“於是士眾感悅,倍願附從。”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再生緣》卷六:“一盞香茶吞下去,語言清楚倍精神。”
4.見“倍僪”。
5.折半。參見“倍論”。
6.通“背”。背對,背向。
《管子·弟子職》:“交坐毋倍尊者。”
《戰國策·趙策三》:“天子弔,主人必將倍殯柩。”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7.通“背”。背棄,背叛。
《禮記·緇衣》:“信以結之,則民不倍。”
《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史記·項羽本紀》:“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
8.通“背”。違背。
宋王禹偁《官醞》詩:“古今事相倍,帝皇道難復。”
9.通“背”。背誦。參見“倍文”、“倍諷”、“倍讀”。
10.通“悖”。乖謬逆亂。
《管子·五輔》:“長幼無等則倍。”
II
péi
ㄆㄟˊ
〔《集韻》蒲枚切,平灰,並。〕
1.“陪”的古字。
《穆天子傳》卷六:“喪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孫倍之。”
郭璞註:“倍,倍列位也。”
洪頤煖校:“倍,古陪字。”
唐韓愈《大行皇太後輓歌詞》之三:“追攀萬國來,警衛百神倍。”參見“倍伴”。
2.同“賠”。參見“倍償”、“倍費”。
阅读:201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