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偶

偶字的筆畫:11畫;

I

·u

ㄡˇ

〔《廣韻》五口切,上厚,疑。〕

“禺”的今字。亦作“遇”。

1.以土、木製成的偶像。

《戰國策·齊策三》:“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

《南史·鮑泉傳》:“面如冠玉,還疑木偶。”

明徐渭《昨見》詩:“昨見食偶者,析偶以為薪。”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胡相公》:“﹝張﹞因往視弟,願望頗奢。比歸,甚違初意,咨嗟馬上,嗒喪若偶。”

2.指以土、木等製成的其他象形物。

《漢書·韓延壽傳》:“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下裏為物者,棄之市道。”

顏師古註:“偶謂木、土為之,像真車馬之形也。”

3.配合;輔助。

《書·君奭》:“汝明勗偶王,在亶,乘茲大命。”

孔穎達疏:“偶,配也。”

4.婚配。

漢班固《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數備,有相偶之誌。”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文姬對人道:‘……如欲偶吾者,必先投詩,吾當自擇。’”清徐忠《周櫟園奇緣記》:“官署前有銀工錢氏女,年及笄矣。生而美麗,性聰慧柔和,素自負,不肯偶流俗。”

5.引申指交配。

《太平廣記》卷四六一引唐牛肅《紀聞·王軒》:“一日,奴告曰:‘蛇盤孔雀,且毒死矣。’軒令救之,其走卒笑而不救,軒怒,卒雲:‘蛇與孔雀偶。’”清俞樾《茶香室三鈔·蛇與孔雀偶》:“蛇與孔雀偶,有得其卵者,使雞抱伏即成。”

6.配偶。

《魏書·劉炳傳》:“瑀(郭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炳。”

《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這卓員外喪偶不娶,慕道修真。”

朝襄《呦呦鹿鳴》二:“他和她是情投意合的佳偶。”

7.雙數。

《禮記·郊特牲》:“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

漢揚雄《太玄·玄瑩》:“奇以數陽,偶以數陰,奇偶推演,以計天下,玄術瑩之。”

8.指兩,兩個。

漢王符《潛夫論·釋難》:“且夫堯、舜之德,譬猶偶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即盡照之矣,後燭入而益明。此非前燭昧而後燭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

9.夥伴;同伴。

《史記·黥布列傳》:“迺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司馬貞索隱:“曹,輩也。偶,類也。謂徒輩之類。”

《太平廣記》卷四六一引唐牛肅《紀聞·羅州》:“羅州山中多孔雀,群飛者數十為偶。”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馬秋藥﹞與小華莫逆。嘗謂予曰:‘三日不見小華,便寥落無偶。’”

10.謂與人共處。

《新唐書·狄仁傑傳》:“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辯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穫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明吳承恩《序伎贈寫真李山人》:“余非習於伎也,而與伎偶。”

夏衍《關漢卿不朽》:“他混跡在市井與作場勾欄之間,偶倡優而不辭,與受作踐的下層人民有著深切的聯係。”

11.指兩人相聚或並立。參見“偶語”、“偶耕”。

12.對等;等同;匹敵。

《國語·越語上》:“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

韋昭註:“偶,對也。”

《穀梁傳·僖公四年》:“有二事偶,則以後事致;後事小,則以先事致。”

晉葛洪《抱樸子·鈞世》:“近者夏侯湛、潘安仁並作補亡詩《白華》、《由庚》、《南陔》、《華黍》之屬,諸碩儒高才之賞文者,鹹以古詩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賢之所作也。”

13.指敵手,匹敵的人。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一:“桂未谷進士馥,學博而精,尤深於《說文》小學,詩才隸筆,同時無偶。”

14.對仗,對偶。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五:“因問坐客曰:‘霜降始而百工休,可對甚語?’久之,坐客雲:‘苦無全句可偶,當劈破用。’”

15.適應。

宋秦觀《上呂晦叔書》:“器足以任天下之重,識足以致無窮之遠,學足以探天人之頤,術足以偶事物之變。”

章炳麟《艾如張董逃歌序》:“生於其洲而人偶其洲,生於其國而人偶其國,人之性然也。”

16.攜帶。

《戰國策·楚策三》:“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芻秣。”

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蔡侯東方來,取友無所挾。翛翛一囊衣,偶以一書笈。”

17.遇合;幸運。

漢王充《論衡·幸偶》:“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

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不脫吏部選,可見偶與奇。又作朝士貶,得非命所施。”

劉師培《悲佃篇》:“嗟彼細民,何其遭時之不偶乎!”

18.遇見;碰上。

唐元稹《憶醉》詩:“今朝偏偶醒時別,淚落風前憶醉時。”

唐白居易《賀雲生不見日蝕表》:“蓋天地大統,不能無災,皇王至誠,可以銷慝,嘗聞此說,今偶其時。”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狄武襄青征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道旁偶一大廟,人謂其廟甚神靈。”

19.迎合;投合。參見“偶世”、“偶俗”。

20.通“隅”。謂品行方正。

《隸釋·漢酸棗令劉熊碑》:“養□之福,惟德之偶。”

《詩·大雅·抑》作“維德之隅”。

毛傳:“隅,廉隅也。”

馬瑞辰通釋:“漢《劉熊碑》:‘維德之偶。’‘偶’即‘隅’之假借。”

21.謂以幹濕雜物燃火,使之冒煙,不上焰。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三摺:“卒子雲:‘依著元帥,將這折槍、破鞍子、蒿草偶起煙來了也。’”

II

·u

ㄡˇ

〔《廣韻》五遘切,去候,疑。〕

1.偶然;偶爾。

《列子·楊朱》:“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唐範攄《雲溪友議》卷四:“偶臨禦溝,見一紅葉。”

《紅樓夢》第二六回:“近來家母偶著了些風寒。”

2.恰巧;正好。

《周書·尉遲運傳》:“運時偶在門中,直兵奄至,不暇命左右,乃手自闔門。”

宋周密《齊東野語·經驗方》:“偶藥笈存少許,即授之。”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文昌閣鸛》:“偶中丞閱軍,將士皆集轅門,此軍方負牆立,鸛忽飛翔其上,矢墜焉。”

III

ㄩˋ

〔《集韻》元具切,去遇,疑。〕

通“寓”。

寄;寄托。

《晏子春秋·雜上六》:“政則晏子欲發粟與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則依物而偶於政。”

俞樾《諸子平議·晏子春秋》:“若使不可得則依物而偶於政”:“偶,讀為‘寓’,古字通用,‘寓’猶‘寄’也。‘依物而偶於政’者,因物而寄於政也,若晏子因築臺之事而寄發粟之政是也。”

阅读:5381

●偶(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