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
哆字的筆畫:9畫;
I
ch·
ㄔˇ
〔《廣韻》尺氏切,上紙,昌。〕
〔《廣韻》昌者切,上馬,昌。〕
〔《廣韻》敕加切,平麻,徹。〕
〔《廣韻》陟駕切,去禡,知。〕
〔《廣韻》丁可切,上哿,端。〕
1.謂張口。
《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陸德明釋文:“哆,昌者反,《說文》雲:‘張口也。’”宋王安石《步月》詩:“埭口哆陂陰,要予水西去。”
清王韜《淞濱瑣話·盧雙月》:“手指口哆,若中有所解。”
茅盾《腐蝕·十二月十四日晨》:“K的臉色也變了,哆著口還想說什麽。”
2.謂擴大。
宋沈括《揚州九曲池新亭記》:“廢宮之墳,哆其故堂,博而新之。”
3.分散。
唐韓愈《元和聖德詩》:“群星從坐,錯落侈侈。”參見“哆然”。
4.放蕩;放佚。
漢揚雄《法言·吾子》:“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
汪榮寶義疏:“邪哆叠字為義,哆亦邪也。乃迆之假。”
II
duō
ㄉㄨㄛ
1.象聲詞。形容敲擊聲。
《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張姑娘含著笑,皺著眉,把兩隻小腳兒點的腳踏兒哆哆哆的亂響。”
2.方言。撅起,翹起。
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三章:“她一定蹙起眉毛,哆起嘴巴,撒著嬌。”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五:“臉也似乎沒有那麽圓,眼也似乎沒有那麽鼓,嘴也似乎沒有那樣哆。”
3.見“哆哆”。
4.見“哆嗦”。
阅读:106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