騸
簡體騸字的筆畫:13畫;繁體騸字筆畫:20畫。
(騸,騸)
shàn
ㄕㄢˋ
〔《字彙》式戰切〕
1.馬被閹割。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馬》:“去勢曰騸。”
《清史稿·兵誌十二》:“凡馬牡曰兒,牝曰騍,不及三歲曰駒,及壯擇割其牡曰騸。”
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說文》:‘騬,犗馬也。’登萊移以言豬,謂豬去陰者為騬豬。凡言犍、言騬,皆雅言也。或謂之騸,則後出語也。”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六章:“大叔,你騸驢騸馬是行家,劁豬可看出離把來了。”
2.指其他動物被閹割。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內廷豢畜》:“禦前又最重貓兒……若已騸者,則呼曰某老爹。”
《西遊記》第三九回:“他是個騸了的獅子。”
3.截去樹的主根。
元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正月》:“騸諸色果木樹:樹芽未生之時,於根旁掘土,須要寬深,尋纂心釘地根截去,留四邊亂根勿動,卻用土覆蓋,築令實,則結果肥大,勝插接者,謂之騸樹。”
阅读:97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