訝
簡體訝字的筆畫:6畫;繁體訝字筆畫:11畫。
(訝,訝)
yà
〡ㄚˋ
〔《廣韻》吾駕切,去禡,疑。〕
1.迎接。
《周禮·秋官·序官》:“掌訝,中士八人。”
鄭玄註:“訝,迎也。賓客來,主迎之。”
《文選·張衡〈思玄賦〉》:“戒庶僚以夙會兮,僉供職而並訝。”舊註:“訝,迎也。”
清王士禛《遊攝山記》:“知予輩至,遠使相訝。”訝,一本作“迓”。
2.驚詫;疑怪。
南朝梁簡文帝《采桑》詩:“寄語採桑伴,訝今春日短。”
北周庾信《小園賦》:“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
明王寅《醉花陰·壽汪南明司馬》套曲:“聲瑯瑯齊誦《華嚴》罷,滿座賓朋訝雨花,要甚麽天魔女遙降弄琵琶。”
沈從文《老實人》:“不要訝。訝什麽?坐牢是怪事嗎?”
3.稱譽。
《呂氏春秋·必己》:“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許維遹集釋引畢沅曰:“《莊子·山木篇》作‘無譽無疵。’”陳奇猷校釋:“迎訝既有言,其言必是稱譽,故訝有譽義。今謂以言稱譽人為‘迎合’,蓋亦此意。然則此作‘訝’,《莊子》作‘譽’,一也。”
阅读:84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