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歸
(三歸,三歸)
1.娶三姓女子。
《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
《漢書·地理誌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歸。”
顏師古註:“三歸,三姓之女。”
宋蘇軾《東坡誌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關於“三歸”的解釋尚有數說:(1)三處家庭。
俞樾《群經平議·論語一》:“所謂三歸者,即從管仲言,謂管仲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
《晏子春秋·內雜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
章炳麟《封建考》:“管仲讓不忘上,而家有三歸反坫。案《春秋》書‘城小穀’,文不係齊,則管氏亦比關內侯也。”(3)臺名。
漢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築三歸之臺,以自傷於民。”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論語》:“《說苑》:‘管仲築三歸之臺,以自傷於民。’﹝朱熹﹞《集註》取之。”(4)指按常例繳納給公家的市租。
清郭嵩燾《釋三歸》:“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就《管子》書求之。
《山至數》篇曰:‘則民之三有歸於上矣。’三歸之名,實本於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
2.亦作“三皈”。佛教語。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晉法顯《佛國記》:“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先度釋迦遺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齋法供養三寶者。”
《魏書·釋老誌》:“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
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明高濂《玉簪記·投庵》:“但願你受著五戒三皈,說甚麽琛縭金翠。”
阅读:166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