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
【成語】:南轅北轍
【拼音】: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相差甚遠,有甚麽和議可言。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八回
【近義詞】:背道而馳
【反義詞】:有的放矢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英文】:try 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act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
【日文】:南(みなみ)へ行こうとして車を北に走(はし)らせる。行動が目的に反していることのたとえ
【德文】::seine Absichten (od. Plǎne) durch sein Tun ins Gegenteil verkehre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爭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贏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轅北轍一樣。魏安王決定不打仗了
1.要到南方去,卻駕著車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典出《戰國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清魏源《<書古微>序》:“南轅北轍,誣聖師心,背理害道,不可勝數。”
於晴《批評和量文的尺》一:“用這種總結報告的內容要求於文學作品,就不免南轅北轍了。”
2.指北來的車和南來的車。
清趙翼《上元後三日芷堂過訪草堂,次日夢樓亦至,喜而有作》詩之一:“鵲噪晴簷噪有因,南轅北轍聚茲晨。”原註:“芷堂自雲間來,夢樓自京口至。”
歇後語:越走越遠;背道而馳
阅读:386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