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禊
猶祓除。古祭名。源於古代“除惡之祭”。或濯於水濱(薛君《韓詩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篤《祓禊賦》)。
三國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魏以後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劉楨《魯都賦》)。
漢劉楨《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嬉。”
《後漢書·禮儀誌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南朝梁劉昭註:“蔡邕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
唐張誌和《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詩:“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遊。”
《遼史·王鼎傳》:“適上巳,與同誌祓禊水濱,酌酒賦詩。”
清龔自珍《百字令》詞:“珂珮晨閒,文章秋橫,祓禊西山雨。”
阅读:127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