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
簡體礎字的筆畫:10畫;繁體礎字筆畫:18畫。
(礎,礎)
ch·
ㄔㄨˇ
〔《廣韻》創舉切,上語,初。〕
1.柱下石礅。
《淮南子·說林訓》:“山雲蒸,柱礎潤。”
高誘註:“礎,柱下石礩也。”
南朝宋謝莊《喜雨詩》:“燕起知風舞,礎潤識雲流。”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沔陰抱殿柱,柱即與礎相離。”
《剪燈餘話·月夜彈琴記》:“﹝烏斯道﹞除吉安永新知縣,到任三日,祇謁先聖於邑庠,顧見殿楹礎邊隱隱有人形,怪而問之。”
何其芳《畫夢錄·秋海棠》:“朱色的莖斜斜的從石闌幹的礎下擊出,如擎出一個古代的甜美的故事。”
2.比喻作國家柱石。
唐元稹《告畬竹山神文》:“然而不砟不穫,不礎不柱,藂集貙蟒,蔽弊道路,將五十年矣。”
唐韋處厚《繡衣石榻》詩:“勿為枕蒼山,還當礎清廟。”
3.堆砌。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六:“東坡謫嶺南……舟次新淦,時人方礎石為橋。”
阅读:121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