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文

文字的筆畫:4畫;

I

wén

ㄨㄣˊ

〔《廣韻》無分切,平文,微。〕

1.彩色交錯。亦指彩色交錯的圖形。

《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韓康伯註:“剛柔交錯,玄黃錯雜。”

《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泰伯篇十二》:“異色成彩之謂文,一色昭著之謂章。”

2.紋理;花紋。

《左傳·隱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史記·平準書》:“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二》:“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龍。”

唐李嶠《寶劍篇》:“背上名為萬年字,胸前點作七星文。”

3.字,文字。

《左傳·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為蠱。”

杜預註:“文,字也。”

唐張九齡《敕歲初處公》:“我玄元皇帝著《道德經》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

梁啟超《愛國論》:“﹝香港﹞堂中生徒,並漢文而不能通焉。”

4.謂刺畫文字或花紋。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予觀僧之徒所以經於石,文於碑,蓋欲相與為不朽計。”

宋吳曾《能改齋漫者·記事二》:“司馬文正公言:‘契丹之法……民為盜者,一犯文其腕為賊字,再犯文其臂,三犯文其肘,四犯文其肩,五犯則斬。’”

《水滸傳》第十一回:“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

《明史·郭子興傳》:“太祖手書子興事跡,命太常丞張來儀文其碑。”

5.文章。

《漢書·賈誼傳》:“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宋王安石《上張太博書》之一:“夫文者,言乎誌者也。”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二》:“例如玄同之文,即頗汪洋,而少含蓄。”

6.南北朝時,專指韻文。與散文相對。

《宋書·顏竣傳》:“太祖問延之:‘卿諸子誰有卿風?’對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7.撰寫文章。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其一碑,僧之徒思得名聲人文其事以自廣。”

金王若虛《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四代師字公弼……俾予文之。”

元劉祁《歸潛誌》卷六:“麻知幾九疇與之善,使子和論說其術,因為文之。”

8.文辭,詞句。

《國語·楚語上》:“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

韋昭註:“文,文辭也……謂文辭風託事物以動行也。”

唐柳宗元《非〈國語〉上·荀息》:“吾言《春秋》之情,而子徵其文,不亦外乎?”清惲敬《讀〈張耳陳餘列傳〉》:“古之作史者,辯於物,析於事,慎於文。”

9.指文字記載。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宋歐陽修《仙草》詩:“仙書已怪妄,此事況無文。”

10.文才,才華。

漢劉向《列女傳·齊孤逐女》:“談國之政,亦甚有文。”

唐韓愈《石鼎聯句》序:“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五·三相女》:“蔡卞妻,亦安石女,有文。”

11.謂有文才,有才華。

唐劉長卿《哭魏兼遂》詩:“艱危貧且共,少小秀而文。”

唐韓愈《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公之子男四人……皆好學而文。”

12.有文彩,華麗。與“質”或“野”相對。

《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唐姚合《寄舊山隱者》詩:“我性本樸直,詞理安得文。”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李光弼傳》雲,史思明攻太原,使卒於城下仰而侮罵。

光弼令穿地道擒之。新史改為‘隧地’,固簡而文,然‘隧’字作得暗地道否?”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五:“其倉務要宏敞堅固,可垂百年。蓋藏之計寧廣毋狹,寧質毋文。”

13.柔和,不猛烈。

《國語·楚語下》:“天事武,地事文。”

韋昭註:“地質柔順,故文。”

晉葛洪《抱樸子·金丹》:“又九轉之丹者,封塗之以土,金中糠火,先文後武。”參見“文火”。

14.指錦繡等織物。

《書·禹貢》:“厥篚織文。”

孔傳:“織文,錦綺之屬。”

《楚辭·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

王逸註:“文謂綺繡也。”

15.指禮樂制度。

《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朱熹集註:“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

唐韓愈《請遷玄宗廟議》:“國朝九廟之制,法周之文。”

宋蘇舜欽《感興》詩之一:“孝元酌前文,一旦悉除去。”

章炳麟《文學總略》:“孔子稱堯舜‘煥乎其有文章’,蓋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取喪祭之分,謂之文;八風從律,百度得數,謂之章。”

16.指禮節儀式。

《荀子·禮論》:“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

楊倞註:“文謂禮物威儀也。”

《史記·高祖本紀論》:“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

裴駰集解引鄭玄曰:“文,尊卑之差也。”

《漢書·地理誌下》:“﹝魯俗﹞喪祭之禮文備實寡。”

17.指鼓樂。

《禮記·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鄭玄註:“文謂鼓也,武謂金也。”

18.泛指曲調。

《禮記·樂記》:“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孔穎達疏:“宮商別調是異文。”

《荀子·樂論》:“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19.指表現形式;外表。

《禮記·樂記》:“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荀子·禮論》:“故鐘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護》《武》《汋》《桓》《箾》《象》,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喜樂之文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賞罰用於實,不用於名;賢愚在於質,不在於文。”

20.法令條文。

《國語·周語上》:“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

韋昭註:“文,典法也。”

《漢書·張湯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

《舊唐書·柳公綽傳》:“行部至鄧縣,縣二吏犯法,一贓賄,一舞文。”

宋蘇舜欽《與歐陽公書》:“希望沽激,深致其文,枷掠妓人,無所不至。”

梁啟超《論湖南應辦之事》:“今欲更新百度,必自通上下之情始。欲通上下之情,則必當復古意,採西法,重鄉權矣。然亦有二慮焉,一曰慮其不能任事,二曰慮其藉此舞文也。”

21.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如:天文;地文;水文。

22.文治;文事;文職。與“武”相對。

《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尉繚子·原官》:“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

唐韓愈《曹成王碑》:“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薦畯功。”

23.美,善。

《禮記·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

鄭玄註:“文,猶美也,善也。”

《荀子·正名》:“故期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

《韓非子·說疑》:“文言多,實行寡。”

24.文德。

《國語·周語下》:“夫敬,文之恭也。”

韋昭註:“文者,德之總名也。”

《荀子·不茍》:“夫是之謂至文。”

楊倞註:“言德備也。”

25.謂有文德。

《詩·周頌·武》:“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孔穎達疏:“所以能致此業而得為強者,由於信有文德之文王以聖德受命,能開其後世子孫之基緒。”

26.文言的省稱。與“白話”相對。如:半文半白。參見“文白”。

27.指人文學與社會科學。與理、工科相對。參見“文科”。

28.謚號。

《逸周書·謚法解》:“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愛惠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舊唐書·楊綰傳》:“諡法曰:‘忠信愛人曰文,平易不懈曰簡。’”

29.指周文王。

《詩·魯頌·閟宮》:“至於文武,纘大王之緒。”

鄭玄箋:“文王武王繼大王之事,至受命,致太平。”

漢王逸《九思·逢尤》:“思丁文兮聖明哲,哀平差兮迷謬愚。”

30.指晉文公。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荀子·議兵》:“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

31.金屬錢幣的正面。

《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人面。”

顏師古註引張晏曰:“錢文面作騎馬形,漫面作人面目也。”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亦以銀為錢,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

清魏源《軍儲篇》一:“宋明以前,銀不為幣,幣惟黃金及銅。而《漢書·西域傳》罽賓、安息、條支瀕海諸國,皆以金銀為錢,文為騎馬,幕為面,或文為王面,幕為夫人面。”

32.量詞。錢幣的單位。

南北朝以來稱錢一枚為一文。

《宋書·徐羨之傳》:“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可以免災。”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槐柳楸梓梧柞》:“柴合收錢六萬四千八百文。”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每斤價加收二文以充腳價。”

《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眾人那裏肯聽他分說,搜索他搭膊中,恰好是十五貫錢,一文也不多,一文也不少。”

沙汀《丁跛公》:“甚麽獎呵,我一文錢也沒有到手呀!”

33.量詞。紡織物的單位。

《後漢書·輿服誌下》:“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

34.姓。

《通誌·氏族四》引漢應劭《風俗通》:“文氏,周文王支孫,以諡為氏,越大夫文種。”

漢有文翁。見《漢書》本傳。

II

wén

ㄨㄣˊ

〔《集韻》文運切,去問,微。〕

1.修飾;文飾。

《禮記·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

孔穎達疏:“文,飾也。”

《論語·憲問》:“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上》:“後文之以采章,昭之以風雅。”

《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大都皆有辯才,以文其說。”

2.掩飾;粉飾。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宋王安石《芝閣記》:“祥符時,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

清戴名世《芝石記》:“然吾觀自古之驕主佞臣,他務未遑,而獨於芝也窮搜遠採,獻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時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見其然也。”

郭沫若《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居於二十世紀的今日,何若定要學那以艱深文淺陋的揚雄呢?”

3.通“紊”。亂。

《書·洛誥》:“王肇稱殷禮,祀於新邑,鹹秩無文。”

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下》:“文,當讀為‘紊’,紊,亂也。

《盤庚》曰:‘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釋文》:‘紊,徐音文。’是‘紊’與‘文’古同音,故借‘文’為‘紊’。”

4.通“汶”。不明貌。參見“文文莫莫”、“文文墨墨”。

III

mín

ㄇ〡ㄣˊ

通“忞”。

阅读:2194

●文(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