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作者:民國·魯迅 ┋ 閱讀:2165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麽?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麽?那麽我的靈魂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忽然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雖然是悲涼飄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麽?

我隻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fisándor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匈牙利詩人、革命家。曾參加一八四八年至一八四九年間反抗奧地利的民族革命戰爭,在作戰中英勇犧牲。他的主要作品有《勇敢的約翰》《民族之歌》等。(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麽?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的青春——她就拋棄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可薩克:通譯哥薩克,原為突厥語,意思是“自由的人”或“勇敢的人”。他們原是俄羅斯的一部分農奴和城市貧民,十五世紀後半葉和十六世紀前半葉,因不堪封建壓迫,從俄國中部逃出,定居在俄國南部的庫班河和頓河一帶,自稱為“哥薩克人”。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但是,可慘的人生!桀驁英勇如petfi,也終於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茫茫的東方了。他說: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飄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雕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然而青年們很平安。

我隻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哪裏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沒有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九日《語絲》周刊第十期。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沈,作《希望》。”

【按語】《希望》一文,是魯迅面對現實,不斷地學習與思考後,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每個人都必須認真地對待自己和世界,從“自我”的牢籠中跳出來,不輕信,不盲從,達到真正的“社會意識的覺醒”,走向希望,走向人民大眾。

●希望(简体版)

○前一篇:復仇(二)繁體版(民國·魯迅)

○後一篇:雪繁體版(民國·魯迅)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