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

作者:當代·沈英甲 ┋ 閱讀:1650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2001年春節過後的第二天,湖南長沙馬坡嶺籠罩在薄霧之中,空中不時飄下雨點。袁隆平瞇起雙眼,出神地打量著這片幾百畝大的試驗田,然後跨過水渠,邁步走進田間。他蹲下身子翻看著土壤。

我跟隨在他身後不禁產生了瞬間的錯覺:這難道就是幾天後就要赴京,領取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的國家科技獎的科學家嗎?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地道的湖南農民,這使我想起了農民送給他的“泥腿子專家”“泥腿子院士”的稱謂。

挽起褲腿走下稻田,是人們從播種到收獲季節見到的袁隆平最標準的“形象”。人們常提出的一個疑問是:中國的稻田裏如何走出了袁隆平這樣一位的農業科學家?

中國在現在和將來相當長的歲月裏,都將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自古流傳。到了當代,農民出身的毛澤東說,世界上什麽事情,吃飯的事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戰勝饑餓。他在1961年發現“天然雜交稻株”的往事,註定要成為世界農業的經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課鈴聲響過之後,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采用常規法培育出來的早稻常規品種正在勾頭撒籽,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袁隆平把講義夾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觀察起來。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激動得幾乎要喊出聲來! 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優異,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壯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條紮上記號,從此格外精心地照顧這蔸稻禾。收獲季節他得到了一 把金燦燦的稻種。可是當秧苗長高之後,袁隆平發現,它們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遲的遲,早的早,沒有哪一蔸的性狀超過它們的前代。 一種失望的情緒掠過袁隆平心頭,但是對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有著深入研究的袁隆平進而想到,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 的,隻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今年它的後代既然發生分離,那麽可以斷定去年發現的性狀優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

他返回試驗田對那些出現分離的稻株進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遲熟……一一做了詳盡記錄。經過反復統計計算,袁隆平證明,這次發現完全符合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袁隆平的實踐讓他發現了真理:隻要探索出其中規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也就一定能把這種優勢應用到生產上,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量。

後面我們將看到,袁隆平對真理的發現,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國際知名的權威和他們的權威結論發起挑戰,這種挑戰之艱難往往使挑戰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

有人說,袁隆平具有敢於挑戰的勇氣和信心。在他決定選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作為自己的攻關方向時,並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從事過研究,但 沒有成功。這無疑是一道世界難題。況且,他還得頂著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等權威學者的指責和壓力。他根據自己的實踐,以科學家的膽識 和眼光斷定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輝的前景,他決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研究。

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雜交無優勢”的論斷明白無誤地寫在美國遺傳學家辛諾特和鄧恩的經典著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大學教科書《遺傳學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在理論與事實發生矛盾時,袁隆平的態度是尊重權威但不崇拜權威,不能跟在權威後面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權威的每一個觀點。他知道,自己直接 觀察到的一些事實表明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無優勢論”是沒有試驗依據的推論,這一推論與自交系的雜交優勢現象相矛盾,袁隆平堅信搞雜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 敢地向“無優勢論”這一傳統觀念挑戰,從而拉開了我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認為,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 進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雜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進行,產生的種子數量極為有限,不可能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再一條路就是培育出一個雄蕊不育的“母 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後用其他品種的花粉去給它授粉雜交,產生出用於生產的雜交種子。然而國內外都沒有這一先例,甚至有學者斷言這“不可能”。還有學者 認為,像水稻這樣一朵花隻結一粒種子的“單穎果作物”,利用雜種優勢必然制種困難,無法應用於生產。在獨立開展雜交水稻研究很長時間之後,袁隆平才從國外 資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國的瓊斯就發現了水稻雜種優勢現象。最早開展這項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學家,時為20世紀50年代。此外美國、國際水稻研究 所的科學家也相繼開始了這項研究。盡管實驗手段先進,但都因這項研究難度確實太大,無法在生產中得到應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卻,他很清楚 他擁有的有利條件是其他國家科學家少有的:進行這項研究,中國有中國的有利條件,中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又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 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質資源;有遼闊的國土和充足的光溫條件,海南島是理想的天然溫室,育種者的樂園;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組織科 研協作攻關;有黨的正確領導,任何困難都可以組織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對為攻克雜交水稻難關在全國13個省區的18個科研單位進行的科研大協作感 慨不已,認為沒有這樣的大協作,雜交水稻研究絕不會取得今天這樣世界矚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專家”袁隆平又走進了安 江農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去尋找這種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開裂, 性狀奇特的植株上,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馬上把這株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標記。袁隆平欣喜異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終於找到了。

兩年後,袁隆平的一篇論文《水稻雄性不孕性》發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設想和實現途徑,開創了水稻研究的新紀元。

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

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袁隆平堅信實踐能發現事實,發現真理,並能驗證真理。他對中國億萬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 中心的稻田中,他一邊甩去手上的泥巴一邊對我說,農民不富裕談不到現代化,單產上不去農民就富不起來。現在我們試驗田種的雜交稻每畝產700千克,農民種 的畝產能達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為他們大量采用有機肥。還有比這更令他欣慰的事嗎?

凡是涉及不顧農民利益,無視事實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闡明事實,至於是不是得擔風險,袁隆平在所不計。 前些年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種不顧事實的說法給農業科研人 員和廣大農民心頭蒙上了陰影。袁隆平寫了一封信寄給了《人民日報》,憑著他傑出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1992 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來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語氣,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最近社會上流傳雜交稻米質太 差,有人貶雜交稻為“三不稻”,說什麽“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果真是這樣嗎?我想用事實來回答: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 的國家,雜交稻比一般水稻每畝增產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19億多畝,增產糧食近2000億千克。由此可見,雜交水 稻的推廣,對解決我國11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種植面積、產量的一個水稻良種“汕優63”是雜交稻。近幾年的年種植面積都超 過1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千克左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米。的確,在我國南方生產的稻谷中,有相當一部分米質較差,這主要是 雙季早稻。目前積壓的稻谷以及歷年來糧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數為這種早秈稻。他寫道,雙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質較好,糧店偶爾出售這種稻米時,則出現排長 隊爭購的現象。而雜交稻則占雙季晚稻和中稻面積的80%左右,產量占90%以上。因此,說雜交稻屬劣質米與事實不符。

袁隆平進而寫道,其實,雜交稻、常規稻與任何其他農作物一樣,品種不同,產量和品質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相差懸殊。一般地說,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米質屬於中等,其中也有個別雜交稻品種的米質較差,但絕不能以個別品種的優劣來概括一般。

就這樣,袁隆平捍衛了事實,也捍衛了真理。

饑餓的威脅在退卻

在一次電視臺舉辦的活動上,主持人問作為特邀嘉賓參加活動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夢,夢見過什麽。

袁隆平是一位的偉大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凡人,當然要做夢。他高興地回答:他曾經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麽高,稻穗像掃帚那麽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過這極具誇張的夢想,正在走向現實。

1986年,袁隆平在總結國內外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在他的論文《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中他提出,若將雜交稻的強優勢固定下來,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種,成為一系法雜交稻。 作為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觀地分析了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並把這些缺點概括為“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前勁有余,後勁不足;分蘗有 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結實不足。他主持的“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家“863計劃”論證,正式立項開展研究,袁隆平擔任了國家 “863-101-01”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兩系雜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科技新聞,並列為榜首。 199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重要論文。1998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xx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上和9月在埃及開羅召開的第xx屆國際水稻 會議上,袁隆平發言:由於采取了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有機結合的技術路線,中國在培育超級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經過中國許多科學家10多年的協作研 究,目前技術上的難題已基本解決。袁隆平預計,亞種間超級雜交稻將在近幾年內應用於生產,並將在21世紀初大面積生產中發揮巨大的增產作用。

有人統計過,由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開辟了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新途徑,大面積推廣給我國水稻生產帶來了一次飛躍,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自足難題做出了重大貢獻。1976─1999年,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6000萬人口。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級雜交稻選育的指標、株型模式和技術路線,選育出一批具有超高產潛力、米質優良的亞種間苗頭組合,小面積產量達每畝1139千 克(每公頃日產107.4千克),達到了日產量100千克/公頃的超級稻產量指標。如果按年推廣2億畝計,年增糧食可養活7000多萬人口。袁隆平對我 說,這是對看上去表情顯得十分深沈的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疑問的有說服力的回答。

美國學者唐·帕爾伯格在他《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一書中寫道:袁隆平使“饑餓的威脅在退卻,袁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在各國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於長沙馬坡嶺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聖地。

近十幾年來,雜交水稻不斷走向世界,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推廣,這項技術是我國轉讓給美國的第一項農業科技專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中國科學家之一,他正在引導一場新的“綠色革命”。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简体版)

○前一篇:哦,香雪繁體版(當代·鐵凝)

○後一篇: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繁體版(當代·林為民)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