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晉書》 > 杜預 > 白話譯文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祖父杜畿,是魏尚書仆射。父親杜恕,是幽州刺史。杜預學識廣博,熟知國家興衰之道,常說:“德不能指望達到,建功立言還有可能。”起初,他父親與宣帝互不投合,於是免官後幽禁而死,因此杜預很久得不到調用。

文帝繼位,杜預娶皇帝的妹妹高陸公主,最初出任尚書郎,承襲祖爵豐樂亭侯。在職四年,調任參相府軍事。鐘會討伐蜀,任命杜預為鎮西長史。鐘會反叛,幕僚助手一並遇害,祇有杜預憑藉智慧免於難,增加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戶。

與車騎將軍買充等人制定律令,完成以後,杜預為律令做註解,於是奏報說:“法律,是如同準繩墨鬥一樣的決斷條例,不是窮盡理性的書籍。因此文辭簡約條例率直,斷決明白禁令簡要。條例率直就容易分辨,禁令簡要就難於違犯。容易分辨人們就知道避免犯法,難於違犯就沒人違法。刑法的根本就在於簡要率直,因此就必須推究名分。推究名分,必須要克制小的道理。古代的刑書,刻在鐘鼎上,鑄在金石上,以便堵塞異端,使其無法詭辯。如今所註釋的都是搜集法律的要義,根據名分推究。使用法的人依據名分條例來審定取舍,伸張法律的公正,摒除細碎的道理。”下詔書在天下頒布實行。

泰始年間,任河南尹。杜預認為京師是王道教化的出發點,從近到遠,所有政策措施,力求讖大體。奉韶制定罷免,升遷的法規大致是說:“我聽說上古的政治,因循自然,自身清虛追求誠信,那麽就有了誠信順從之道;精神感化心靈溝通,就得到了天下至理。淳樸的風氣逐漸消散,彰明美德顯現惡行,設立官職,頒發爵位俸祿,宣布六典,以便詳盡考察官員。然而仍要倚賴明哲的官吏,建立忠貞的機構,使名位不能超越功績而過分顯赫,使功勞不能落後於名位而埋沒,都要廣泛征求意見,令人陳述意見而加以采納。到了末世,不能治遠就求助於條文細密,懷疑官吏就相信耳目,疑惑耳目就相信簡書。簡書越是繁多,官吏們越是虛偽,法令細密,虛偽更多。以往漢代的刺史,也是年終奏報述職,沒有統一規定考查,政績清濁僅列大概情況。魏氏考核官吏,也就是京房的遣意,他的條文可以說是極細密。然而由於過於細碎就違背了本意,因而歷代不能通行。不如申述唐堯的舊典,摒除細密而取簡要,也就簡而容易執行。講透事物的常理,心領神會而能夠闡發,這是由人來實現的。排除了人而專用法,是不合道理的。如今科舉的優劣,還不如委任顯要官吏,各自考核所統轄之人。任職一年以後,每年評出優秀的一人為上等,差劣的一人為下等,到時公布姓名。像這樣六年,主管的人總集卷宗,對於六年來政績優秀的越級任用,對六年來處於劣等的人奏報免職,對那些優多劣少的進用,劣多優少的降級。如今考核政績的品評,因為所任職的條件不一,確實有難易之分。如果因為難而被認為優,因為易被認為劣,主管的人一定要衡量輕重,略加降等,不必完全曲就法規。《己醜詔書》認為考核難於行得通,用共同推薦的方式。推薦的道理,也是出於傳聞。六年才推舉,不是逐漸升降,又不符合古代三年一考核的本意。如今每年一考核,積累了優的評定就升遷,積累了劣的評定就罷黜。以士君子之心相推求,不會出現六年六次黜退的清官,六次進升劣績之官。監司也將會隨時彈劾。假如上下官吏公然包容過失,那是輿論完全敗壞,也就和黜退升遷的考核無關了。”

司隸校尉石鑒因原有怨恨彈劾杜預,杜預被免職。當時敵人侵犯隴右,任命杜預為安西軍司,給他三百兵士,一百坐騎。到了長安,改任童業刺史,兼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適值敵兵強大,石鑒當時任安西將軍,派杜預出擊敵軍。絲更認為敵軍兵強馬壯,而官軍力量懸殊,應當集中兵力等待時機,到春天進兵討伐,陳述了五條不可、四條不須的意見。石鑒大怒。又奏報絲預擅自修飾城門官舍,滯留耗費軍需,派遣禦史用檻車把杜預交付廷尉。因為杜預娶的是公主,在減輕刑罰的八議範圍內,按以侯贖罪論處。後來隴右的事態最終如同杜預的預計。

那時朝廷都認為杜預擅長運籌謀劃,匈奴統帥型猛發兵反叛時,從差州西到河東、平陽,詔令絲預以散侯身份在宮中設定計謀,不久任度支尚書。拄靈於是上奏立藉田,安定的邊疆,以及治國之要事。又奏請制作人排新器,興建調節糧價的常平倉,規定谷物價格,核定食鹽販運,制定賦稅條例,對內利於國家對外救助邊塞一類建議五十多條,都被采納。石鑒從軍中回朝廷,上報功勞不屬實,被杜預彈劾,於是相互仇恨,吵闡不止,兩人都坐罪免官,以侯爵兼任本職。幾年後,又任度支尚書。

元皇後的棺材將遷到峻陽陵。舊的制度是,安葬以後,皇帝及群臣就服喪完畢。尚書上奏,皇太子也應除去喪服。杜預奏議“皇太子應恢復古代典章,應依皇帝服喪”,聽從了。

杜預因為當時的歷法有差錯,與規的刻度不符,奏上《二元幹度歷》,流行於世。杜預又因孟津渡口危險,有船隻覆沒的隱患,請求在富平津修河橋。評議的人認為是殷周建都的地方,歷代聖賢沒有修建,必定有不能修建的原因。杜預說:“‘造舟船建橋梁’,說的就是在河上修橋的事。”等到橋建成,皇帝與百官前往視察,舉酒杯對杜預說:“不是你,這座橋建不起來。”杜預說:“若不是陛下的聖明,我也不能做出這一點成績。”周朝的盛水器,到漢東京時還在皇帝座側。漠末戰亂,不復存在,形狀尺度也未能流傳。杜預創造性地造出來,向上奏報,皇帝很是高興贊嘆。鹹寧四年秋,大雨不停,蝗蟲成災。杜預上疏陳述興農要事,事情記載在《食貨誌》。杜預在朝中七年,改革各類政務,不可勝數,朝廷內外稱頌,稱他為“杜武庫”,說沒有他不參與成功的。

當時皇帝暗中有滅掉吳國的計謀,而朝廷中的議論多與此違背,祇有杜預、羊祜、張華與皇帝的心意投合。羊祜生病,推舉杜預代替自己,於是以原有官職假節代平柬將軍,兼征南軍司。羊祜死後,官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給追鋒車、第二駙馬。杜預到任後,修繕鎖甲兵器,顯示武力,挑選精銳,襲擊吳西陵督張政,大敗敵軍,因為有功增加食邑三百六十五戶。張政是吳國的名將,占據要害之地,恥於未防備而失敗,不把傷亡的實情告訴孫皓。杜預想離間吳國邊防將領,於是上表送還所俘獲的吳國兵士給孫皓。孫皓果然召見張政,派武昌監劉憲代替張政。因而大軍到達時,使吳國正變換將帥,從而造成覆沒。

杜預安排妥當後,就奏請討伐吳國的日期。皇帝答覆說等明年方能大規模行動,杜預上表陳述上策說:“自閏月以來,敵軍衹是警戒,下遊沒有兵員上調。以情理形勢推論,敵人兵力缺乏,在力量不能保全兩頭時,必定先保護上流,盡力保護流l以束,來茍且偷生,不會大規模派兵西進,使國都空虛。而陛下誤聽,於是棄置大計,放縱敵患。伐吳的確是國家的長遠之計,假如行動會導致失敗,可以不行動。攻吳的方針,是務求穩妥。如果一旦成功,就能開創太平的基業;不能成功,不過耗費一些時間,為什麽不試一試呢!假如等到後年,天時人事不會不變,我怕伐吳會更難了。陛下先前的意見,是分別命令我們在自己鎮守的疆界分頭進軍,對軍隊的約束,東西符節相同,這是萬全之計,沒有失敗的憂慮。我心中確實了解,不敢用模糊不清的見解自找麻煩。請陛下考慮。”杜預十幾天後又上表說:“羊祜與朝廷大臣多有不同,不先廣為謀劃而秘密地和陛下共同施行這一計謀,因而更招致不同意見。凡事應當比較利害,如今這一行動十有八九有利,其余一二也不過無功罷了。那些說到破敗的情形也是不可能的,衹不過因為計謀不是出自自己,功勞不在自身,各以自己先前的言論為恥,所以堅持己見。近來朝廷不論大事小事,都有不同意見,雖然因為人心不同,也因為自恃恩寵不考慮後果,於是輕易發表相同或相反的意見。過去漠宣帝評議趙充國的上疏,事情應驗以後,責問那些持異議的人,都叩頭謝罪,以此來堵塞異端。自從秋天以來,討伐敵人的形勢已經初步顯露。如果現在中止,孫皓因為害怕而出計謀,或許遷都到武昌,進一步完善修築江南各城,把居民遷到遠方,城攻不破,田野沒東西可以掠奪,在夏口蓄積大船,那麽明年的計劃或許會落空。”當時皇帝正和中書令張華下圍棋,而杜預的上表恰好送到。張華推開棋盤拱手說:“陛下聖明神武,朝廷內外清平,國家富裕兵力強大,號令如一。吳國國君荒淫暴虐。誅殺賢能,現在伐吳,可以不費力就能成事。”皇帝於是答應。

杜預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陳兵,派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人率領軍隊沿遼西上,授予節制調度權,十天之間,連續攻克城邑,都如同杜預的預料。又派遣牙門管室、且置、魚墾等人率領奇兵八百人,以船夜渡,襲擊樂鄉,多豎旗幟,在巴山點火,在要害的地方活動,來渙散敵人的信心。吳都督孫歆極為恐慌,給伍延寫信說:“北方來的各路軍隊,是飛過江來的。”吳國的男女投降的有一萬多人,旦置、{互甚等人把軍隊埋伏在鑾翅城外。莖逖派軍隊出戰王浚,大敗回城。周旨等人的伏兵,跟隨逐逖的軍隊入城,遜逖沒發覺,直到軍帳下,俘虜了彊歆回來。因此軍中傳出歌謠說:“用計詔吏代替打仗以一當萬。”於是進逼江陵。吳國督將魚王假裝投降而陳列軍隊登上城墻,杜預攻克。平定上遊以後,沅湘以南,直到交廣,吳國的州郡都望風而降,奉送印綬,杜預持符節以皇命安撫他們。斬殺及活捉吳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又憑仗軍威,遷徙將士及屯田戍守之家充實江北,南郡過去的地方各設置長吏,荊地整肅,吳人來投奔的如同回家一樣。

王遼先報上他得到的遜逖的頭顱,而絲璽後送來活的孫歆,洛陽中把逭當為大笑話。當時眾將集中商議,有人說:“百年的敵寇,不能徹底攻克。現在快到暑天了,雨水正多,疾病瘟疫將發生,應該等到冬天,再大行動。”杜預說:“過去鑿塑憑藉渣西一仗就吞並了強大的齊國,如今軍威已經振奮,勢如破竹,幾節之後,全都迎刃而解,不再有費力的地方了。”於是指令群帥,直奔拯墮。所經過的城邑,沒有不放棄抵抗的。持異議的人於是寫信謝罪。

被平定以後,振軍凱旋,因有功進升爵位為當陽縣侯,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九千六百戶,封兒子杜耽為亭侯,千戶,賜絹八千匹。

當初,攻打江陵,吳人知道杜預頸上長有瘤子,怕他的謀略,把瓠綁在狗脖子上展示。每當大樹艮了像瘤子的東西,就砍下去露出白色,寫上“杜預頸”。等到攻下城,把那些人全部捕殺。

杜預返回任所後,屢次陳述自己的家世官職,說武職不是他的擅長,請求退職。皇上不準許。

杜預認為天下雖然安定,但忘了戰爭必定危險;於是努力講授武備,建立學堂,江漢懷其恩德,教化影響到四面八方。攻破山夷,設置軍屯營地,分別占據要害之地,穩固維持局勢。又修建邵信臣遺跡,阻遏潰、清幾條河水來澆灌萬余頃良田,劃分田界刻石碑,使有規定,公私同時得利。百姓信賴他,稱他為“杜父”。舊水道僅有沔漢通往江陵一千幾百裏,向北沒有通路。巴丘湖,沅湘交會的地方,內外有山川,確實險固,正是荊蠻所憑仗的。杜預開楊,從夏水到巴陵一千多裏,對內瀉除長江水險,對外溝通零桂的漕運。南方歌頌他說:“後世沒有叛亂因杜翁,誰能清楚智名與勇功。”

杜預對公家的事,知道的就沒有不去做的。凡所興建制定的,必定從頭到尾考察,很少有失誤。有人譏諷他用心細碎,杜預說:“禹稷的功業,是希望救世,我做的也差不多。”

杜預看重在後世留名,常說“高岸可以成為峽谷,深谷可以成為山陵”,刻兩塊石碑,記載他的功績,一塊沈到萬山之下,一塊立在峴山之上,說:“誰知以後不會成為山陵深谷呢!”

杜預行不騎馬,射不透甲,而每逢大事,就立身於將帥之列。與人結交,恭敬有禮,問他事情無所隱瞞,誨人不倦,做事機敏而說話謹慎。立功以後,從容無事,於是沈溺於經籍,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各家譜系,作《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形成一家之學,快老了才完成。又撰《女記贊》。當時評論的人說杜預的文義直率無華,世人未能看重,衹有秘書監摯虞贊賞,說:“左丘明本來是為《春秋》作傳,而《左傳》於是單獨行於世。《釋例》本來是為《傳》撰寫的,而所發揮闡明的豈止《左傳》,因此也獨行於世。”當時王迺懂得相馬,又很愛馬,而扭嶇很能聚斂錢財,拄預常說“王渣有馬癖,扭嫗有錢癖”。亙適聽說後,對拄預說:“你有何癖?”回答說:“我有《左傳》癖。”

杜預在鎮,多次饞贈洛陽的權貴要人。有人間他原因,杜預說:“我怕他們壞事,不求得到好處。”

杜預初到荊州,因為宴會,醉倒在屋中。外邊的人聽到嘔吐聲,偷偷向屋裹窺探,看到一條大蛇低頭而吐。聽說的人覺得怪異。其後被征為司隸校尉,加位特進,出行到鄧縣時死去,時年六十三歲。皇帝很是感嘆悼念,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謐號成。杜預事先立下遺囑說:“古代不合葬,明白始終的道理,如同從有到無。中古的聖人改為合葬,大概因為不在於別葬合葬,是憑藉活著的人來顯示教化罷了。從那以後,大人君子或合葬或別葬,不能知道生,怎麽能知道死,因而各自按自己的心意。我過去作臺郎時,曾經因為公事路過密縣的邢山。山上有墳,問農夫,說是鄭大夫祭仲,或說是子產的墳,於是率隨從的人祭奠觀看。墳建造在山頂上,四面視野開闊,連接山體南北的正中而偏向東北,對著新鄭城,表示不忘本。隧道堵住墳後而空著前面,不填土,表示墓中沒有珍寶,不采取深埋的方法。山上多有好看的石料而不用,一定要采集洧水自然之石來砌墳墓,用意是不耗費人工,而這些石料世間沒有用處。君子稱道這墳墓有情義,小人又無利可圖,歷經千年沒有被毀壞,這是由於薄葬的緣故。我去年春天入朝,因為郭氏喪亡,根據陪陵的舊章程,自己上表營建洛陽城束首陽以南為將來的墓地。而所得到的地域正中有小山,上邊沒有舊墳。它的高大雖然比不上邢山,然而東近二陵,西可以看到宮闕,南面可以看到伊水洛水,北面可以望見伯夷叔齊,地方空曠視野開闊,是安臥之地。因而就植樹開道,按一定的制度營建。到時全部用洛水的圓石,開隧道向南,禮制模仿鄭大夫,希望用薄葬來自我完善。棺器小殮等事宜,都應與此相稱。”子孫完全遵從遺囑。兒子絲望繼嗣。

閱讀:18758

《白话译文》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