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简体为字的笔画:4画;繁體為字筆畫:9畫。
(为,为)
I
wéi
ㄨㄟˊ
wéi
ㄨㄟˊ
〔《广韵》薳支切,平支,云。〕
1.做;干。
《诗·小雅·北山》:“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淮南子·氾论训》:“周公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请而后为,复而后行。”
唐韩愈《太学生何蕃传》:“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大率义之所在,毅然必为。”
郑振铎《桂公塘》二:“大事是不可为的了!”
2.特指服劳役之事。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郑玄笺:“言我幼稚之时,庶几于无所为。谓军役之事也。”
闻一多校笺:“为、繇古同字,为、造、庸,皆谓劳役之事。”
《逸周书·作雒》:“凡工贾胥市,臣僕州里,俾无交为。”
朱右曾校释:“愚谓胥庶人在官给徭役。臣僕,私家僕从。”
3.造作;製作。
《书·金縢》:“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诗·周南·葛覃》:“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观其笔,乃白玉为管。”
《红楼梦》第四回:“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4.谓制定,订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5.治理。
《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皇侃疏:“为者,治也。”
《国语·周语上》:“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宋曾巩《王君俞哀词》:“﹝王君俞﹞为家不问田宅,平居无亵私、流侈之好。”
6.做出;装出。
《汉书·杨恽传》:“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
《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唐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夜叉等霁狞毒,为戚施之颜,肘行而前。”
7.举行;施行。
《左传·隐公元年》:“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论语·颜渊》:“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皇侃疏:“为,犹行也。”
《吕氏春秋·长利》:“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
高诱注:“为,施也。”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其为甚易也。”
清李渔《闲清偶寄·词曲上·结构》:“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8.陈设;设置。
《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
郑玄注:“为,犹敷也。”
孔颖达疏:“客至于内门,而主人请先独入敷席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君爱宛甚,何不一为酒其家?”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为酒,置酒也。”
《后汉书·袁谭传》:“﹝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为营州刺史。”
李贤注:“为,犹置也。”
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
9.医治。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缓为之。”
杜预注:“为,犹治也。”
汉贾谊《新书·大都》:“失今弗治……后虽有扁鹊,弗能为已。”
10.学习;研究。
《论语·述而》:“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皇侃疏:“为,犹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焦循正义:“为神农之言,即治神农之道也。”
《东观汉记·郑兴传》:“郑兴从博士金子严为《左氏春秋》。”
11.撰写。
《书·金縢》:“公乃为诗以贻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
唐韩愈《酬别留后侍郎》诗:“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郄縠先。”
《玉娇梨》第十三回:“钱先生尚为此言,在学生一发可知。”
章炳麟《訄书·学变》:“王符之为《潜夫论》也,仲长统之造《昌言》也,崔寔之述《政论》也,皆辨章功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
12.指绘画;凋刻。
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
明魏学洢《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
13.吟唱;演奏。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4.栽种,种植。
《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战国策·东周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
鲍彪注:“为,谓种之。”
15.精选;选择。
16.穿,着。
《周书·宣帝纪》:“好令京城少年为妇人服饰,入殿歌舞,与后宫观之。”
宋曾巩《契丹策》:“虏乘其隙也,连破州邑,遂越魏犯澶,百姓骚然。天子为戎衣济河,而虏之谋臣射死,兵遂解去。”
17.求取。
《韩非子·存韩》:“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
高亨《诸子新笺·韩非子一》:“为,犹求也。”
宋曾巩《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公少长闾巷,能自感发,彊志力学为进士,一出遂收其科。”
18.赐与;给与。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将为臧纥田。”
杜预注:“与之田邑。”
《荀子·富国》:“冬日则为之饘粥,夏日则与之瓜麮。”
宋秦醇《谭意哥传》:“意再拜曰:‘某,微品也。而公为之名字,荣踰万金之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乃赐八尺珊瑚一树,龙脑香一帖,明珠百颗,八宝嵌金合一双,为作嫁资。”
19.有。
《易·夬》:“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俞樾《群经平议·周易一》:“为咎,犹有咎也……为可训有,有咎而曰为咎,亦犹有閒而曰为閒也。”
《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赵岐注:“为,有也。”
汉王充《论衡·艺增》:“太平之世,家为君子,人有礼仪,父不失礼,子不废行。”
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俾是荒服,移为阙里。”
章士钊指要:“移,转也;为,有也。”
20.充当;担任。
《书·微子》:“我罔为臣僕。”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游。”
唐黄巢《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女﹞自言宋时宫嫔,生时为宫监,相与有情,而不谐夫妇,阅今七百年,特来了此宿缘。”
21.当作。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并学大乘,寂定为业。”
《西湖佳话·梅屿恨迹》:“冯妇无可奈何,只得借游西湖为名,请了杨夫人、小六娘到船。”
22.用;使用。
《礼记·郊特牲》:“帝牛不吉,以为稷牛。”
孔颖达疏:“为,犹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杨伯峻注:“言不用崔子之冠,岂无他冠可用乎!”宋范仲淹《再奏乞蒋偕转官知原州》:“若原州一面镇静,则本路只御捍西北一路,易为兵力。”
23.变成。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建阳二宝》:“﹝连环竹圈﹞欲析为二,须藏于衣底,得暖气则分;欲合为一,亦于衣底连之。”
叶圣陶《火灾·被忘却的》:“他立刻感觉他们两个有故示骄傲的意思,便从揣想转而为愤怒。”
24.长成;成熟;成长。
《国语·晋语四》:“黍不为黍,不能蕃庑。”
韦昭注:“为,成也。”
《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孙诒让间诂引王念孙曰:“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
卢文弨注:“为,成也。”
《史记·天官书》:“西北,戎菽为,小雨,趣兵。”
裴駰集解引孟康曰:“戎菽,胡豆也。为,成也。”
25.算是;算作。
《诗·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孔颖达疏:“曰为改岁者,以仲冬阳气始萌,可以为年之始。”
《左传·成公二年》:“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裴学海曰:“何臣之为,也是说弃君于恶者,不可以算作臣,并不是说没有臣。”见《评高邮王氏四种·施训不合》。
唐韩愈《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一:“小二道:‘﹝焦大郎﹞有便有些产业,也不为十分富厚。’”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26.是。
《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在鸟则雄为阳,雌为阴。”
前蜀毛文锡《醉花间》词:“风摇玉珮清,今夕为何夕。”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叟指妇云:‘此为老荆。’”刘白羽《横断中原》:“兖州为战国时代古城。”
27.如同;好像。
《吕氏春秋·慎人》:“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许维遹集释:“为,犹如。”
三国魏曹植《闺情》诗之一:“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南朝陈徐陵《移齐文》:“为风为火,殪彼蒙冲;如霆如雷,击其舟舰。”
唐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昔如水上鸥,今为罝中兔。”
28.归于;属于。
《战国策·秦策一》:“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
姚宏注:“为,犹属也。”
《汉书·项籍传》:“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汉王食乏,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唐韩愈《进士策问》之五:“及七君而天下为秦。使天下为秦者,商君也。”
29.使;致使。
《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王弼注:“为,犹使也。”
《国语·鲁语上》:“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于世。”
韦昭注:“为,犹使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九:“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新唐书·吴兢传》:“芟刈股肱,独任胸臆,可为寒心。”
30.缘故。
《韩非子·说林上》:“其好士则同,其所以好士之为则异。”
31.在比较句中作谓语动词。含有“最”、“更”的意思。后面形容词多为单音节。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变异为众,莫若日蚀大。”
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为密。”
宋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谁能说‘有伤风化’情事,比高门大族为多呢?”
32.猴子。
《墨子·经说上》:“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性故也。贾、宜,贵贱也。”
谭戒甫注:“霍,鹤之省文。
《史记·卫世家》:‘懿公好鹤。’《左传》作鹤。
《广韵》:‘鹤,水鸟名。’《说文》:‘为,母猴也。’按古读‘为’如‘讹’,声转即猴……盖猴利于陵,鹤安于水,故曰性故。”
《墨子·经说下》:“为麋(同名)俱斗,不俱二。”
高亨注:“《说文》:‘为,母猴也。’母猴谓猕猴也……猴与猴斗,麋与麋斗,此为麋俱斗也。”
章炳麟《訄书·原人》:“其肖人形也,若禺与为也。”
33.副词。犹将。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利用,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
《孟子·梁惠王下》:“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赵岐注:“君将欲来。”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三国志·魏志·张邈传》:“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
34.副词。犹岂。
《宋书·王微传》:“长以太散为和羹,弟为不见之邪?”
35.介词。被。
《左传·襄公十年》:“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宋刘子翬《兼道携古墨来感作此》诗:“汗青得失更谁论,尤物竞为人宝爱。”
王统照《霜痕·纪梦》:“她并没为这秋日的风景引动。”
36.介词。犹相。
《战国策·秦策五》:“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韩非子·内储说下》:“犀首与张寿为怨,陈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杀张寿。”
王先慎集解:“为,犹相也。”
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大府与之为让,至一再,乃敢改服,以宾主见。”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吾誓与城为殉。”
37.介词。犹于。在。
《晏子春秋·杂下十》:“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张纯一校注引王引之曰:“为其来,于其来也。古者或谓于曰为,于犹为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适当世明主之意,则有直任布衣之士,立为卿相之处。”
唐陈鸿《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良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
38.连词。如果。
《国语·晋语八》:“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为,犹如也。言如此行也,而荆败我,则诸侯必叛之也。”
《列子·说符》:“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杨伯峻集释引王引之曰:“为犹如也。”
汉刘向《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甯戚曰:‘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
39.连词。与;和。
《孟子·公孙丑下》:“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为,犹与也……言得之与有财也。”
《汉书·匈奴传下》:“屠耆单于使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乌藉都尉各二万骑,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四》:“与为一声之转,故为有与义,与亦有为义。”
南朝齐王融《永明乐》诗之一:“长为南山固,永与朝日明。”
宋张实《流红记》:“吾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40.连词。则,就。
《左传·隐公四年》:“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
石子曰:‘王觐为可。’”
《庄子·寓言》:“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为,亦则也。”
41.连词。表选择。犹言还是,或者。
《后汉书·卓茂传》:“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岂薪槱之道未弘?为网罗之目尚简?”
《景德传灯录·南岳怀让禅师》:“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42.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左传·襄公十七年》:“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宋梅尧臣《〈鬼火〉后》:“既云血化,安有鬼为?”章炳麟《五无论》:“且人之在斯世也,若局形气以为言,清淨染污,从吾志耳,安用效忠孝于宇宙目的为?”
43.助词。表感叹。
《论语·子张》:“叔孙、武孙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史记·卫康叔世家》:“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
44.助词。与“之”相配合。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为听。”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夫能之为言,已定之称。”
唐韩愈《与孟东野书》:“各以事牵,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45.助词。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
《汉书·王吉传》:“﹝王吉﹞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
宋罗烨《醉翁谈录·宪召王刚中花判》:“王刚中见其诗,甚为称赏。”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闽蛮互称》:“最为痛快,近人无以难之。”
沙汀《丁跛公》:“那些对他开玩笑的人,范围是颇为宽广的。”
46.助词。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
《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失者片时,得者千古,真不大为得计乎?”茅盾《客座杂忆》:“陈大为惊异,谓恋爱为当事双方之自愿,局外人何能担保?”
47.姓。
汉有南郡太守为昆,见《广韵·平支》引汉应劭《风俗通》。
II
wèi
ㄨㄟˋ
wèi
ㄨㄟˋ
〔《广韵》于伪切,去寘,云。〕
1.帮助。
《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女为。”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为,读如相为之为。为,助也。言助君宣力于四方也。”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
唐白行简《李娃传》:“今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也。”
清李渔《奈何天·巧怖》:“等袁老爷回来,把我送上门去,我自有好话为你,或者连那场人命都解散了,也不可知。”
2.介词。给;替。
《书·金縢》:“我其为王穆卜。”
宋秦观《踏莎行》词:“郴江幸自绕彬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玉娇梨》第四回:“一心只想着为无娇觅一佳婿,四下访问,再无一人当意。”
巴金《大镜子》:“我还要为各种各样的人办各种各样的事,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3.介词。对;向。
《史记·张丞相列传》:“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晋陶潜《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此岂非古人所谓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者类邪?”郭沫若《北伐途次》十二:“择生把另一个人为我介绍了,那便是第四军的第一师师长陈铭枢。”
4.介词。因为;由于。表示原因。
《左传·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水浒传》第五一回:“雷横兄弟,他自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出头不得,上山入伙,我亦为他配在这里。”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桥的南端有好几家磨坊,为用水的关係在溪面上斜横地砌就了一道长堤,把溪水归引到一个水槽里去。”
5.介词。因而;因此。表结果。
《庄子·养生主》:“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汉桓宽《盐铁论·论儒》:“然孔子脩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元大德十一年,杭州大飢,官设粥仙林寺中,飢民殍死,不为衰止。”
清秋瑾《红毛刀歌》:“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6.介词。为了。表示目的。
《诗·大雅·云汉》:“何求为我,以戾庶正。”
朱熹集传:“固非求为我之一身而已。”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茅盾《新疆风土杂忆》:“平常的集会,为节省时间,仅用汉维两种语言。”
7.介词。犹以。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三国魏嵇康《释私论》:“心有是焉,匿之以私;志有善焉,措之为恶。”
8.通“谓”。说;告诉。
《韩非子·内储说下》:“商臣闻之,未察也,乃为其傅潘崇曰:‘奈何察之也?’”王先慎集解:“为、谓字通。”
汉桓宽《盐铁论·褒贤》:“季孟之权,三桓之富,不可及也,孔子为之曰‘微’。”
9.通“谓”。认为;以为。
《穀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穀梁传》:“为,犹谓也。”
宋苏舜钦《京兆求罢表》:“众谓当尔,臣为不然。”
10.通“谓”。称为;叫做。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史记·秦始皇本纪》:“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上遂诏吴道玄、韦无忝、陈闳,令同制金桥图……图成,时为‘三绝’焉。”
茅盾《脱险杂记》二三:“天快黑的时候,到了一个小镇,名为三栋。”
11.通“伪”。假装;欺诈。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孔颖达疏:“人之诈伪之言。”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郑玄注:“佯不知。”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欲如伍被计,使人为得罪而西。”
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诈作得罪人而西也。”
12.通“讹”。教化;感化。
《书·梓材》:“王启监,厥乱为民。”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为者,化之借字。为与化古皆读若讹。”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高亨注:“为,借为化。此二句言人民都被你的德行所感化。”
13.通“讹”。化育;化生。
《史记·五帝本纪》:“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
裴駰集解引孔安国曰:“为,化也。平序分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也。”按,《书·尧典》作“平秩南讹”。
陆德明释文:“讹,五和反。”
《淮南子·天文训》:“夏寒雨霜,甲子干戊子,介虫不为。”
庄逵吉注:“按为读如讹。
《书》:‘平秩南讹。’讹,化也。亦古字读用。
高义未晰。”按,高诱注:“不成为介虫也。”
阅读:1989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