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斯字的笔画:12画;
sī
ㄙ
〔《广韵》息移切,平支,心。〕
1.析,噼开。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毛传:“斯,析也。”
2.分;分开。
《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
3.裂,扯开。
《广雅·释诂二》:“斯,裂也。”
元孟祺等《农桑辑要》卷一:“至三眠后,桑叶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铺叶更厚。”
4.离开;距离。
《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张湛注:“斯,离也。”
5.白色。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郑玄笺:“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
6.厮。卑贱。
《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
李贤注:“斯,贱也。”
7.指僕役。参见“斯役”、“斯养”。
8.厮。互相。参见“斯抬斯敬”、“斯缠”。
9.见“斯须”。
10.为,是。
《诗·小雅·采薇》:“彼尔维何?惟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11.指示代词。此。
《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时序》:“诚哉斯谈,可为歎息。”
《红楼梦》第二八回:“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这房子是先人的产业……我们食于斯,居于斯。”
12.副词。皆;尽。
《书·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孔颖达疏:“罪人于此皆得,谓获三叔及诸叛逆者。”
《吕氏春秋·报更》:“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
高诱注:“斯,犹尽也。”
《汉书·叙传下》:“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13.连词。犹则;乃。
《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唐韩愈《与少至李拾遗书》:“拾遗公不疾起,与天下之士君子乐成而享之,斯无时矣。”
宋叶适《外论一》:“其来寇也,斯与之战;其来服也,斯与之接。”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无是,斯增欷尔。”
14.助词。犹耳、然。
《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郑玄注:“斯,犹耳也。”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15.助词。犹之、的。
《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振振兮。”
16.助词。犹是。用于宾语提前的倒装句。
《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
17.助词。诗歌中衬字,无实际意义,亦无语法作用。
《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诗·大雅·思齐》:“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18.语气词。用于句末。
《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我何人斯,而能永好?”
19.姓。
三国吴有剡县吏斯从。见《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阅读:167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