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斯

斯字的筆畫:12畫;

〔《廣韻》息移切,平支,心。〕

1.析,劈開。

《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毛傳:“斯,析也。”

2.分;分開。

《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沂水》:“水出鹿嶺山東南流,左則二川臻湊,右則諸葛泉源,斯奔亂流,逕城陽之盧縣。”

3.裂,扯開。

《廣雅·釋詁二》:“斯,裂也。”

元孟祺等《農桑輯要》卷一:“至三眠後,桑葉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鋪葉更厚。”

4.離開;距離。

《列子·黃帝》:“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

張湛註:“斯,離也。”

5.白色。

《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鄭玄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字作‘鮮’。”

6.廝。卑賤。

《後漢書·左雄傳》:“鄉官部吏,職斯祿薄。”

李賢註:“斯,賤也。”

7.指僕役。參見“斯役”、“斯養”。

8.廝。互相。參見“斯擡斯敬”、“斯纏”。

9.見“斯須”。

10.為,是。

《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惟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11.指示代詞。此。

《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誠哉斯談,可為歎息。”

《紅樓夢》第二八回:“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這房子是先人的產業……我們食於斯,居於斯。”

12.副詞。皆;盡。

《書·金縢》:“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孔穎達疏:“罪人於此皆得,謂獲三叔及諸叛逆者。”

《呂氏春秋·報更》:“宣孟曰:‘斯食之,吾更與女。’乃復賜之脯二束與錢百。”

高誘註:“斯,猶盡也。”

《漢書·敘傳下》:“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13.連詞。猶則;乃。

《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唐韓愈《與少至李拾遺書》:“拾遺公不疾起,與天下之士君子樂成而享之,斯無時矣。”

宋葉適《外論一》:“其來寇也,斯與之戰;其來服也,斯與之接。”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無是,斯增欷爾。”

14.助詞。猶耳、然。

《詩·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禮記·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鄭玄註:“斯,猶耳也。”

《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15.助詞。猶之、的。

《詩·周南·螽斯》:“螽斯羽,振振兮。”

16.助詞。猶是。用於賓語提前的倒裝句。

《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詩·大雅·公劉》:“篤公劉,於豳斯館。”

17.助詞。詩歌中襯字,無實際意義,亦無語法作用。

《詩·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詩·大雅·思齊》:“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18.語氣詞。用於句末。

《詩·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羅剎海市》:“我何人斯,而能永好?”

19.姓。

三國吳有剡縣吏斯從。見《三國誌·吳誌·賀齊傳》。

阅读:1652

●斯(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