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諸

简体诸字的笔画:10画;繁體諸字筆畫:15畫。

(诸,诸)

I

zhū

ㄓㄨ

〔《广韵》章鱼切,平鱼,章。〕

1.辩,问辩。

《说文·言部》:“诸,辩也。”

张舜徽约注:“《尔雅·释训》:‘诸诸,辩也。’此即许书所本。”参见“诸问”。

2.别事词。相当于“者”。

《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

《左传·僖公九年》:“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今桉:诸即者字也,者与诸古字通。

《郊特牲》曰:‘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或诸即或者。”

3.众;各个。

《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礼记·祭统》:“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孔颖达疏:“诸,众也。”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诸老将皆自以为不及。”

许地山《空山灵雨·愿》:“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诸有情。”

4.凡是。

《管子·轻重丁》:“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

马非百新诠引许维遹曰:“诸,犹凡也。”

汉王符《潜夫论·断讼》:“诸一女许数家,虽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还私家,则此姦绝矣。”

《明史·太祖纪二》:“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5.别的;其他。

唐元稹《生春》诗:“年年最相恼,缘未有诸丛。”

宋杨万里《过杨村》诗:“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我诸无恐怖,徒以有老母在。”

6.犹庶。亲属的旁支。

《周礼·天官·宫正》:“国有故则令宿”郑玄注“王之庶子职”唐贾公彦疏:“文云庶子者,诸、庶一也。于诸侯即为庶子,于天子则为诸子。”参见“诸母”。

7.代词。相当于“之”。用作宾语。

《左传·文公元年》:“能事诸乎?”杜预注:“问能事职不。”

杨伯峻注:“‘诸’作‘之’字用。”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吾在万里外,独尝闻诸,然又不得一识也。”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引子》:“他的事迹虽好,却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

8.代词。相当于“其”。用作定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进善诛恶,绝诸本而已矣。”

9.介词。相当于“于”。

《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殷俗尚鬼,犹不闻以怪诞不经之事被诸声乐,奏于庙堂。”

10.语助词。表感叹。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

11.语助词。用于句中。

《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公羊传·哀公六年》:“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

清恽敬《小河马氏谱序》:“其诸皆冒马氏欤?”

12.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

《礼记·檀弓上》:“兄弟,吾哭诸庙。”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乃稽诸版籍,通校大数八年之赋,举空名以敛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皆所身历,非託诸空言也。”

13.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唐张鷟《游仙窟》:“岂敢在外谈说,妄事加诸?”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谓素娥曰:‘我有情而来,彼不以情见待,盍去诸?’”

14.乾果。

15.通“都”。参见“诸头”、“诸边”。

16.古邑名。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

杨伯峻注:“诸防皆鲁邑。据《山东通志》,诸故城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三十里,石屋山东北,潍河南。”

17.姓。

《广韵》又正奢切,职余切。

汉代有诸于。见洪迈《容斋五笔》引汉应劭《风俗通》。

II

chú

ㄔㄨˊ

〔《字彙》常如切〕

蟾蜍。

《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高诱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

《字彙·言部》:“诸,詹诸,虾蟆也。

《六书正讹》别作蟾蜍,非。”

阅读:2262

●〖汉字〗諸(拼音版)

●〖汉字〗諸(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諺

⇛后一个汉字:諷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