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乙

乙字的笔画:1画;

〡ˇ

〔《广韵》于笔切,入质,影。〕

1.物屈曲生长貌。

《史记·律书》:“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2.碾压;压抑。

《后汉书·公孙述传》:“西太守,乙卯金。”

李贤注:“乙,轧也。

述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明史·张居正传》:“张孺子,将相器也,宜老其才,即见其名,姑乙之。”

3.鱼腮骨。

《礼记·内则》:“狼去肠……鱼去乙。”

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一说鱼肠。

《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

前蜀韦庄《又玄集序》:“岂虑其烹鱼去乙,或致伤鳞。”

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投壶飨客鱼无乙,代鼓搜兵马有驔。”

清费锡璜《儿语》诗:“食鱼去乙,食李去核。”

4.虎两胁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

宋苏轼《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5.天干的第二位。

《书·召诰》:“越六日乙末,王朝步自周。”

《汉书·律曆志上》:“奋轧于乙。”

唐韩愈《李君墓志铭》:“经一月,疽发背,六月乙酉卒。”参见“干支”。

6.第二;次一等。

《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唐颜师古注:“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如说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

宋岳珂《桯史·番禺海獠》:“泉亦有舶獠曰尸罗,围赀乙于蒲。”

清《今世说·识鉴》:“同考以波澜简质,度其人已老,请置于乙。”

7.用以代称并列的第二人。

《韩非子·用人》:“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

宋谢翱《登西台恸哭记》:“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8.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表示阅读中止处。

《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

明《见只编》卷上:“两人每读一书,必乙其处以自程。”

9.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着重处。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陆游﹞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

10.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章节段落处。

黄人《〈清文彙〉序》:“句梳字栉,书眉乙尾。”

11.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用以计数。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入一钱,乙诸简,将毋纳贿。”

12.校勘术语。表示勾转倒误。

唐韩愈《读鶡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13.校勘术语。表示删削。

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之三十七》:“佛言本简,今又颇乙去佛赞,此经之文,佛言益简。”

14.校勘术语。指增补。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文字遗落,后旁添之也。”

15.校勘术语。后泛指校勘。

余嘉锡《论学杂着·藏园群书题记序》:“今所传六朝唐人写本,固多能存古书之真,然其讹谬处,乃至不可胜乙。”参见“涂乙”。

16.我国古代乐谱用来记写七音的七种记音符号之一。历代各地所用记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见者依次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

唐张祜《五弦》诗:“徵调侵弦乙,商声过指拢。”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佚庐又仔细再看道:‘只怕还有汽筒呢。’向一根小铜丝上轻轻的拉了一下,果然呜呜的放出一下微声,就象箫上的乙音。”

17.燕子。

宋穆修《秋浦会遇》诗:“再见来巢乙,频闻入市寅。”寅,虎。

18.姓。

北魏有乙瑰。见《魏书·乙瑰传》。

阅读:1449

●〖汉字〗乙(拼音版)

●〖汉字〗乙(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乜

⇛后一个汉字:乘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