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乙

乙字的筆畫:1畫;

〡ˇ

〔《廣韻》於筆切,入質,影。〕

1.物屈曲生長貌。

《史記·律書》:“其於十母為甲乙。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

2.碾壓;壓抑。

《後漢書·公孫述傳》:“西太守,乙卯金。”

李賢註:“乙,軋也。

述言西方太守能軋絕卯金也。”

《明史·張居正傳》:“張孺子,將相器也,宜老其才,即見其名,姑乙之。”

3.魚腮骨。

《禮記·內則》:“狼去腸……魚去乙。”

鄭玄註:“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不可出。”一說魚腸。

《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

前蜀韋莊《又玄集序》:“豈慮其烹魚去乙,或致傷鱗。”

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投壺饗客魚無乙,代鼓搜兵馬有驔。”

清費錫璜《兒語》詩:“食魚去乙,食李去核。”

4.虎兩脅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長一寸,在脅兩旁皮內,尾端亦有之,佩之臨官佳,無官人所媢嫉。”

宋蘇軾《寄傲軒》詩:“得如虎挾乙,失若龜藏六。”

5.天幹的第二位。

《書·召誥》:“越六日乙末,王朝步自周。”

《漢書·律曆誌上》:“奮軋於乙。”

唐韓愈《李君墓誌銘》:“經一月,疽發背,六月乙酉卒。”參見“幹支”。

6.第二;次一等。

《漢書·宣帝紀》:“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唐顏師古註:“如淳曰:‘令有先後,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如說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

宋嶽珂《桯史·番禺海獠》:“泉亦有舶獠曰屍羅,圍貲乙於蒲。”

清《今世說·識鑒》:“同考以波瀾簡質,度其人已老,請置於乙。”

7.用以代稱並列的第二人。

《韓非子·用人》:“罪生甲,禍歸乙,伏怨乃結。”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

宋謝翺《登西臺慟哭記》:“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

8.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表示閱讀中止處。

《史記·滑稽列傳》:“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

明《見隻編》卷上:“兩人每讀一書,必乙其處以自程。”

9.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標誌著重處。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陸放翁》:“﹝陸遊﹞遊宦劍南,作為歌詩,皆寄意恢復,書肆流傳,或得以禦孝宗,上乙其處而韙之。”

10.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標誌章節段落處。

黃人《〈清文彙〉序》:“句梳字櫛,書眉乙尾。”

11.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用以計數。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入一錢,乙諸簡,將毋納賄。”

12.校勘術語。表示勾轉倒誤。

唐韓愈《讀鶡冠子》:“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註十有二字雲。”

13.校勘術語。表示刪削。

清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之三十七》:“佛言本簡,今又頗乙去佛贊,此經之文,佛言益簡。”

14.校勘術語。指增補。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文字遺落,後旁添之也。”

15.校勘術語。後泛指校勘。

余嘉錫《論學雜著·藏園群書題記序》:“今所傳六朝唐人寫本,固多能存古書之真,然其訛謬處,乃至不可勝乙。”參見“塗乙”。

16.我國古代樂譜用來記寫七音的七種記音符號之一。歷代各地所用記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見者依次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字。

唐張祜《五弦》詩:“徵調侵弦乙,商聲過指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佚廬又仔細再看道:‘隻怕還有汽筒呢。’向一根小銅絲上輕輕的拉了一下,果然嗚嗚的放出一下微聲,就象簫上的乙音。”

17.燕子。

宋穆修《秋浦會遇》詩:“再見來巢乙,頻聞入市寅。”寅,虎。

18.姓。

北魏有乙瑰。見《魏書·乙瑰傳》。

阅读:1451

●乙(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