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詩

简体诗字的笔画:8画;繁體詩字筆畫:13畫。

(诗,詩)

shī

〔《广韵》书之切,平之,书。〕

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最初诗可以唱咏。

《书·金縢》:“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乐府》:“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

 鲁迅《书信集·致蔡斐君》:“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2.指《诗经》。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公在中流,右《诗》左《书》。”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诗》是两周诗歌的名篇选集。”

3.诵诗;题诗;作诗。

《国语·周语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

 韦昭注:“诵之曰诗。”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留题殿壁,纪予今昔游。诸人亦各诗其后。”

 清顾汧《吴中翰孟举六十寿序》:“间乘兴一往,酒阑诗罢,即鼓枻归。”

4.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

 王西彦《乡下朋友》:“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本身就是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诗,农民简直就是生活在诗里。”

《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你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会记住的。”

5.记录;记载。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诗大泽之博”:“诗者,志也。志者,记也。谓作此颂以记大泽之溥博,广符瑞之富饶也。”

 唐韩愈《刘统军碑》:“日事时功,以着不可诬,有太史之状、太常之状,有谥,有诔,有幽堂之铭;又如即外碑刻文以显诗之,其于传无已,岂不益可保?”

6.同“邿”。

《公羊传·襄公十三年》:“诗者何?邾娄之邑也。”

 陆德明释文:“诗,二《传》作邿。”

《说文·邑部》:“邿,附庸国,在东平亢父邿亭”清段玉裁注:“《前志》曰:‘东平国亢父诗亭,故诗国。’……邿、诗古今字也。”

7.捧持。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左执角,再拜稽首受,复位,诗怀之,实于左袂,挂于季指。”

 郑玄注:“诗,犹承也,谓奉纳之怀中。”

8.接续;继承。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诗之为言承也,情动于中,而言以承之,故曰诗。”

 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上:“《史记》之文,其意深远,则其言愈缓;其事繁碎,则其言愈简。此诗《春秋》之意。”

阅读:1829

●〖汉字〗詩(拼音版)

●〖汉字〗詩(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詫

⇛后一个汉字:詨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