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詩

簡體詩字的筆畫:8畫;繁體詩字筆畫:13畫。

(詩,詩)

shī

〔《廣韻》書之切,平之,書。〕

1.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最初詩可以唱詠。

《書·金縢》:“於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元劉祁《歸潛誌》卷十三:“夫詩者,本發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

 魯迅《書信集·致蔡斐君》:“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但格式不要太嚴。要有韻,但不必依舊詩韻,隻要順口就好。”

2.指《詩經》。

《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公在中流,右《詩》左《書》。”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十節:“《詩》是兩周詩歌的名篇選集。”

3.誦詩;題詩;作詩。

《國語·周語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

 韋昭註:“誦之曰詩。”

 元劉祁《歸潛誌》卷十三:“因留題殿壁,紀予今昔遊。諸人亦各詩其後。”

 清顧汧《吳中翰孟舉六十壽序》:“間乘興一往,酒闌詩罷,即鼓枻歸。”

4.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

 王西彥《鄉下朋友》:“農民的生活和勞動本身就是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詩,農民簡直就是生活在詩裏。”

《新華文摘》1983年第3期:“你們的經歷,本身就是一首詩,我會記住的。”

5.記錄;記載。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十》“詩大澤之博”:“詩者,誌也。誌者,記也。謂作此頌以記大澤之溥博,廣符瑞之富饒也。”

 唐韓愈《劉統軍碑》:“日事時功,以著不可誣,有太史之狀、太常之狀,有謚,有誄,有幽堂之銘;又如即外碑刻文以顯詩之,其於傳無已,豈不益可保?”

6.同“邿”。

《公羊傳·襄公十三年》:“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陸德明釋文:“詩,二《傳》作邿。”

《說文·邑部》:“邿,附庸國,在東平亢父邿亭”清段玉裁註:“《前誌》曰:‘東平國亢父詩亭,故詩國。’……邿、詩古今字也。”

7.捧持。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左執角,再拜稽首受,復位,詩懷之,實於左袂,掛於季指。”

 鄭玄註:“詩,猶承也,謂奉納之懷中。”

8.接續;繼承。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詩之為言承也,情動於中,而言以承之,故曰詩。”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中上:“《史記》之文,其意深遠,則其言愈緩;其事繁碎,則其言愈簡。此詩《春秋》之意。”

阅读:1842

●詩(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