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攘

攘字的笔画:20画;

I

r·ng

ㄖㄤˇ

〔《广韵》如两切,上养,日。〕

〔《广韵》汝阳切,平阳,日。〕

1.止。

南朝梁沉约《郊居赋》:“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

2.驱逐;排斥;抵御。

《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汉东方朔《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干王洪宝制》:“正宜遵中国,攘北狄,以洗二百载之蒙羞。”

3.侵犯,侵夺。

《国语·齐语》:“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

《汉书·严助传》:“南夷相攘,使边骚然不安。”

颜师古注:“攘谓相侵夺也。”

唐韩愈《病鸱》诗:“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邑有钜公,欲攘族众香火地为墓基。”

4.盗窃,窃取。

《墨子·非攻上》:“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新唐书·狄仁杰郝处俊等传赞》:“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

清周亮工《与张瑶星书》:“生平不敢攘他人之着作以为己有也。”

5.开拓。参见“攘地”。

6.容忍。参见“攘诟”。

7.捋,揎。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唐白居易《渭村退居》诗:“愤懑胸须豁,交加臂莫攘。”参见“攘臂”、“攘袂”。

8.扰乱;纷乱。

《淮南子·兵略训》:“此四君者,皆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

高诱注:“攘,乱。”

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二摺:“忧的咱意攘情颠,心似油煎。”

II

ràng

ㄖㄤˋ

〔《广韵》人样切,去漾,日。〕

退让;谦让。后作“让”。

《汉书·礼乐志》:“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

颜师古注:“攘,古让字。”

宋王观国《学林》卷十:“《诗》言‘攘其左右’,当为揖攘之攘也……《良耜》诗曰:‘其饟伊黍。’《诗》中自有饟字,岂可以改攘为饟也。”参见“攘辟”。

III

ráng

ㄖㄤˊ

〔《广韵》汝阳切,平阳,日。〕

1.通“禳”。祈禳。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风。”

郑玄注:“磔牲以攘于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

《吕氏春秋·季春》作“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卿为忠臣,不可虚謞;审有此事,如何厌攘?”清龚自珍《侑神之乐歌》:“小大稽首,以攘牺牷。”

2.通“穰”。众多,丰盛。参见“攘攘”。

3.通“躟”。疾行貌。

汉扬雄《甘泉赋》:“猋骇云迅,奋以方攘。”

《文选·傅毅〈舞赋〉》:“扰攘就驾。”一本作“躟”。

李善注引《埤苍》:“躟,疾行貌。”

IV

níng

ㄋ〡ㄥˊ

〔《集韵》尼庚切,平庚,娘。〕

见“抢攘”。

V

xi·ng

ㄒ〡ㄤˇ

〔《集韵》式亮切,去漾,书。〕

通“饟”。

馈食。

《诗·小雅·甫田》:“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郑玄笺:“攘,读当为饟……司啬至,则又加之以酒食,饟其左右从行者。”

阅读:1632

●〖汉字〗攘(拼音版)

●〖汉字〗攘(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攙

⇛后一个汉字:攗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