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
攘字的筆畫:20畫;
I
r·ng
ㄖㄤˇ
〔《廣韻》如兩切,上養,日。〕
〔《廣韻》汝陽切,平陽,日。〕
1.止。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既從豎而橫構,亦風除而雨攘。”
2.驅逐;排斥;抵禦。
《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漢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三》:“自孝武出師,攘之於漠北,匈奴失陰山。”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幹王洪寶制》:“正宜遵中國,攘北狄,以洗二百載之蒙羞。”
3.侵犯,侵奪。
《國語·齊語》:“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
《漢書·嚴助傳》:“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
顏師古註:“攘謂相侵奪也。”
唐韓愈《病鴟》詩:“奪攘不愧恥,飽滿盤天嬉。”
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一:“邑有鉅公,欲攘族眾香火地為墓基。”
4.盜竊,竊取。
《墨子·非攻上》:“取人牛馬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
《新唐書·狄仁傑郝處俊等傳贊》:“武後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
清周亮工《與張瑤星書》:“生平不敢攘他人之著作以為己有也。”
5.開拓。參見“攘地”。
6.容忍。參見“攘詬”。
7.捋,揎。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唐白居易《渭村退居》詩:“憤懣胸須豁,交加臂莫攘。”參見“攘臂”、“攘袂”。
8.擾亂;紛亂。
《淮南子·兵略訓》:“此四君者,皆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
高誘註:“攘,亂。”
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二摺:“憂的咱意攘情顛,心似油煎。”
II
ràng
ㄖㄤˋ
〔《廣韻》人樣切,去漾,日。〕
退讓;謙讓。後作“讓”。
《漢書·禮樂誌》:“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
顏師古註:“攘,古讓字。”
宋王觀國《學林》卷十:“《詩》言‘攘其左右’,當為揖攘之攘也……《良耜》詩曰:‘其饟伊黍。’《詩》中自有饟字,豈可以改攘為饟也。”參見“攘辟”。
III
ráng
ㄖㄤˊ
〔《廣韻》汝陽切,平陽,日。〕
1.通“禳”。祈禳。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風。”
鄭玄註:“磔牲以攘於四方之神,所以畢止其災也。”
《呂氏春秋·季春》作“九門磔禳,以畢春氣。”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卿為忠臣,不可虛謞;審有此事,如何厭攘?”清龔自珍《侑神之樂歌》:“小大稽首,以攘犧牷。”
2.通“穰”。眾多,豐盛。參見“攘攘”。
3.通“躟”。疾行貌。
漢揚雄《甘泉賦》:“猋駭雲迅,奮以方攘。”
《文選·傅毅〈舞賦〉》:“擾攘就駕。”一本作“躟”。
李善註引《埤蒼》:“躟,疾行貌。”
IV
níng
ㄋ〡ㄥˊ
〔《集韻》尼庚切,平庚,娘。〕
見“搶攘”。
V
xi·ng
ㄒ〡ㄤˇ
〔《集韻》式亮切,去漾,書。〕
通“饟”。
饋食。
《詩·小雅·甫田》:“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鄭玄箋:“攘,讀當為饟……司嗇至,則又加之以酒食,饟其左右從行者。”
阅读:163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