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刺

刺字的笔画:8画;

I

ㄘˋ

〔《广韵》七赐切,去寘,清。〕

〔《广韵》七迹切,入昔,清。〕

亦作“措”。

1.以剑矛之刃向前直戳。

《周礼·考工记·庐人》:“去一以为刺围。”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刺,谓矛刃胸也。”

贾公彦疏:“先郑云:刺谓矛刃胸也者,人胸当前,故以前为胸,以其矛刃直前,故名矛刃胸也。”

2.泛指用刀剑等尖锐的东西刺入或穿过物体。

《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韩非子·解老》:“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

《三国演义》第五回:“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如:穿刺。

3.刺杀;杀死。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郑玄注:“刺,杀也。三讯罪定则杀之。”

《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

4.指暗杀。如:被刺、遇刺。

5.讽刺。

《诗·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余冠英注:“刺,讥刺也。”

《公羊传·庄公三年》:“其言次于郎何?刺欲救纪而后不能也。”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总说·字训编》:“以词讥之曰刺……刺幽王,刺厉王,皆作诗以刺之,如操刀以刺人然。”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苏老泉见安石衣服垢敝,经月不洗,以为不近人情,作《辨奸论》以刺之。”

6.谓指责、揭发。

《战国策·齐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高诱注:“刺,举也。”参见“刺举”。

7.探取;采取。

《荀子·正论》:“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当厚优犹知足,而不得以有馀过度,故盗不窃,贼不刺。”

《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

司马贞索隐:“小颜云:刺,采取之也。”

明杨慎《丹铅杂录·刺字训》:“《〈淮南子〉序》:‘典中郎将弁揖,借八卷刺之。’又汉文帝命诸儒刺“六经”作《王制》。刺之为言取也。”

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熟读长吉诗,刺其文字之警采绝艳,一一汇录。”

8.古代耕田器耒下连耜之前曲部分,本称“疵”。其面不平,如颡额患疵病,故称“疵”。因其耕作时插入地下,故又称“刺”。后用为刨土、耕作之意。

《周礼·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耒,疵长尺有一寸”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耒谓耕耒,疵读为其颡有疵之疵,谓耒下岐。’玄谓疵读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

贾公彦疏:“释曰:先郑云:疵读为其颡有疵之疵者,俗人谓颡额之上有疵病,故从之也……玄读从刺也。”

唐元稹《祈雨九龙神文》:“冬不时雪,春不时雨,越二月宿麦不滋,耒耜不刺。”

宋司马光《谢胡文学九龄惠水牛图二卷》诗:“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赖。”

9.刺探;侦探。

《汉书·陈万年传》:“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新唐书·封伦传》:“伦资险佞内挟,数刺人主意,阴导而阳合之。”

清钮琇《觚賸·蛟桥幻遇》:“所刺幽隐皆实,众遂嘿然散去。”

10.插入;鑽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

叶圣陶《倪焕之》十:“并不宽阔的市街当然早挤满了人,再没有空隙容人径直地通过,来来往往地只在人丛中刺左刺右地穿行。”

11.刺激;刺射。

老舍《二马》第三段七:“马老先生只喝了一碗茶,茶到食道里都有点刺的慌。”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一闪,宪兵的眼光刺到小卞的脸上。”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同他握手告别的时候,我觉得有许多根针在刺我的心。”

12.兵器的锋刃。

《淮南子·氾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修戟无刺。”

高诱注:“刺,锋也。”

13.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月季花》:“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

《红楼梦》第六五回:“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

茅盾《诗与散文》一:“希望你只看见洁白芬芳的花朵,莫想起花柄上的尖利的刺罢!”

14.喻令人难堪、棘手的言行。

《〈灯下集〉前言》:“解放以前这一批文章,都有些恨气,有根刺,总想朝什么地方戳它一下。”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第四节:“常飞说:‘你怎么满身都是刺!’”

15.书写。

《释名·释书契》:“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又曰到写,写此文也。画姓名于奏上曰书刺。”

宋叶适《梁父吟》:“集后土之雍容兮,刺百圣之礼文。”

16.名片。

晋郭颁《古墓斑狐记》:“狐不从,乃持刺谒华。”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书记》:“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

金王若虚《贫士叹》诗:“试将短刺谒公门,甲第纷纷厌粱肉。”

明张萱《疑耀·拜帖不古》:“余阅一小说,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刘接见,询其邦族。”

17.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亦泛指出任。

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

唐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时宗元刺柳,用相其事,哀而旌之以铭。”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雍陶》:“陶,字国钧,大中八年,自国子毛诗博士出刺简州。”

18.刺绣。

《全唐诗》卷八六六载巴陵馆鬼《柱上诗》:“当时手刺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着。”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文君及笄未聘,聪慧过人,姿态出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描龙刺凤,女工针指,饮馔酒浆,无所不通。”

清黄遵宪《寄女》诗:“上绣千鸳鸯,下刺十丈莲。”参见“刺绣”。

19.刺配。古代刑罚之一。在面部刺字,发配远方。始于五代后晋,宋、元、明、清因之。

《宋史·刑法志三》:“如闻百姓抵轻罪,而长吏擅刺隶他州,朕甚悯焉。自今非得于法外从事者,毋得辄刺罪人。”

《宋史·刑法志三》:“累犯强盗,及聚众贩卖私商,曾经杀伤捕获之人,非村民、胥吏之比,欲并配屯驻军,立为年限,限满改刺从正军。”参见“刺配”。

20.判决。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七年》:“监司,郡守,所属官或身有显过而政害于民者,即依公按刺。”参见“刺断”。

21.划船;撑船。

宋杨万里《十五日明发石口遇顺风》诗:“泝流浅水刺楼船,百棹千篙秪不前。”

元萨都剌《晓上石壁滩》诗:“越儿卧篙头刺水,露重布帆风不起。”

清黄宗羲《刘瑞当先生墓志铭》:“瑞当挟其季子,一平头奴,刺小航浮江而上。”

22.徵募兵卒的代称。

宋制,凡兵卒常刺字为记,故称。

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治平中,韩魏公建议于陝西刺义勇,凡三丁刺一人。”

《宋史·高宗纪八》:“五月辛巳,刺海贼罪不至死者为龙勐、龙骑军……诏诸路刺强盗贷死少壮者为兵。”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殿中侍御史王珪,言殿前马步军三衙强刺平民为军,诏禁止。”

23.一种横网捕鱼方式。

郑文光《夜渔记》:“横网是用尼龙丝製的,放在水里像溶化了似的,再也看不见了。据说这样鱼才会不知不觉撞上去,给卡在网眼里退不出来。渔民管这种作业叫‘刺’。”

II

象声词。

III

ㄑ〡ˋ

见“刺促”。

阅读:2710

●〖汉字〗刺(拼音版)

●〖汉字〗刺(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刻

⇛后一个汉字:券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