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刻

刻字的笔画:8画;

ㄎㄜˋ

〔《广韵》苦得切,入德,溪。〕

1.凋镂。

《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刻桓宫桷。”

杜预注:“刻,镂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铭箴》:“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

唐杜甫《石犀行》:“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2.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汉书·郊祀志上》:“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

颜师古注:“刻,谓器上所铭记。”

3.引申指碑刻。

唐韩愈《唐银青光禄大夫平阳路公神道碑铭》:“明年,葬京兆万年少陵原,夫人荥阳郑氏祔。既,其子临汉县男贯与其弟赏贞谋曰:‘宜有刻也。’”

4.指刻本,版本。

清卢见曾《〈封氏闻见记〉序》:“唯《闻见记》独存,然流传绝少,故《稗海》《秘笈》诸刻,罕津逮焉。”

鲁迅《古籍序跋集·〈嵇康集〉跋》:“惟黄刻帅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胜之。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

5.修饰;润色。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引商刻角,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

6.刻薄;苛刻。

《吕氏春秋·处方》:“齐令周最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

陈奇猷校释:“今语谓‘言语刻薄’,即此谓辞刻也。”

《史记·酷吏列传》:“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四摺:“你只要钱财,全不顾百姓每穷,一味的刻。”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八:“但她想来,顾三娘子平日多刻,一点不为人,在她林盘里捞点落叶,也要遭她咒骂半天。”

7.严格要求。

《韩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唐韩愈《答元侍御书》:“刻身立行,勤己足取。”

8.形容程度极深。

清毛奇龄《陈太孺人墓志铭》:“每刻于检身而和于御物。”

9.减损。

《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

杨倞注:“刻,损减。”

《南齐书·顾宪之传》:“山阴一县,课户二万,其民赀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刻又刻之,犹且三分馀一。”

宋苏轼《上皇帝书》:“惟所部将校,乃敢出息钱与之归,而刻其粮赐。”

10.伤害。

《书·微子》:“我旧云刻子。”

孔传:“刻,病也。”

孔颖达疏:“刻者,伤害之义,故为病也。”

《新唐书·杜佑传》:“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利其善马子女,敛求繇役。”

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若辈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满洲人派设官吏,多方刻之。”

11.割。参见“刻截”、“刻漆”。

12.计时单位。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百刻。

汉哀帝建平二年分昼夜为百二十刻。

梁武帝天监年间,以八刻为一辰,昼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

《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至梁武帝天监六年,始以昼夜百刻布之十二辰,每时八刻,仍有馀分。故今世历家,百刻举成数尔,实九十六刻也。”

13.计时单位。

清代始有以钟表计时,十五分钟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

14.指较短暂的时间。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还坐,顷刻乃复起。”

唐白居易《早夏游宴》诗:“荣落逐瞬迁,炎凉随刻变。”

15.今;现在。

《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刻接制宪电称,所事尚未出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停战的清方档桉》:“刻虽停战议和,成否尚不可定。”

16.通“剋”。克制;制胜。

汉王充《论衡·物势》:“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17.通“剋”。限定。

《晋书·陶侃传》:“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遣谒者樊晨更製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

《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与子刻期,千日之后,会于阆苑。”

阅读:1821

标签: 犀牛 动物

●〖汉字〗刻(拼音版)

●〖汉字〗刻(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剁

⇛后一个汉字:刺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