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刻

刻字的筆畫:8畫;

ㄎㄜˋ

〔《廣韻》苦得切,入德,溪。〕

1.雕鏤。

《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刻桓宮桷。”

杜預註:“刻,鏤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招諫。”

唐杜甫《石犀行》:“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2.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漢書·郊祀誌上》:“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

顏師古註:“刻,謂器上所銘記。”

3.引申指碑刻。

唐韓愈《唐銀青光祿大夫平陽路公神道碑銘》:“明年,葬京兆萬年少陵原,夫人滎陽鄭氏祔。既,其子臨漢縣男貫與其弟賞貞謀曰:‘宜有刻也。’”

4.指刻本,版本。

清盧見曾《〈封氏聞見記〉序》:“唯《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絕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

魯迅《古籍序跋集·〈嵇康集〉跋》:“惟黃刻帥意妄改,此本遂得稍稍勝之。然經朱墨校後,則又漸近黃刻。”

5.修飾;潤色。

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引商刻角,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

6.刻薄;苛刻。

《呂氏春秋·處方》:“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

陳奇猷校釋:“今語謂‘言語刻薄’,即此謂辭刻也。”

《史記·酷吏列傳》:“用法益刻,蓋自此始。”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四摺:“你隻要錢財,全不顧百姓每窮,一味的刻。”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三部分八:“但她想來,顧三娘子平日多刻,一點不為人,在她林盤裏撈點落葉,也要遭她咒罵半天。”

7.嚴格要求。

《韓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幹。”

唐韓愈《答元侍禦書》:“刻身立行,勤己足取。”

8.形容程度極深。

清毛奇齡《陳太孺人墓誌銘》:“每刻於檢身而和於禦物。”

9.減損。

《荀子·禮論》:“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

楊倞註:“刻,損減。”

《南齊書·顧憲之傳》:“山陰一縣,課戶二萬,其民貲不滿三千者,殆將居半,刻又刻之,猶且三分餘一。”

宋蘇軾《上皇帝書》:“惟所部將校,乃敢出息錢與之歸,而刻其糧賜。”

10.傷害。

《書·微子》:“我舊雲刻子。”

孔傳:“刻,病也。”

孔穎達疏:“刻者,傷害之義,故為病也。”

《新唐書·杜佑傳》:“黨項小蕃,與中國雜處,間者邊將侵刻,利其善馬子女,斂求繇役。”

清鄒容《革命軍》第二章:“若輩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滿洲人派設官吏,多方刻之。”

11.割。參見“刻截”、“刻漆”。

12.計時單位。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百刻。

漢哀帝建平二年分晝夜為百二十刻。

梁武帝天監年間,以八刻為一辰,晝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

《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顏師古註:“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至梁武帝天監六年,始以晝夜百刻布之十二辰,每時八刻,仍有餘分。故今世歷家,百刻舉成數爾,實九十六刻也。”

13.計時單位。

清代始有以鐘表計時,十五分鐘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

14.指較短暫的時間。

《三國誌·吳誌·諸葛恪傳》:“﹝恪﹞還坐,頃刻乃復起。”

唐白居易《早夏遊宴》詩:“榮落逐瞬遷,炎涼隨刻變。”

15.今;現在。

《官場現形記》第四回:“刻接制憲電稱,所事尚未出奏。”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停戰的清方檔案》:“刻雖停戰議和,成否尚不可定。”

16.通“剋”。克制;制勝。

漢王充《論衡·物勢》:“以四獸驗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蟲以氣性相刻,則尤不相應。”

17.通“剋”。限定。

《晉書·陶侃傳》:“已勒國臣修遷改之事,刻以來秋。”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鮑丘水》:“遣謁者樊晨更製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

《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與子刻期,千日之後,會於閬苑。”

阅读:1822

●刻(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