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
牒字的笔画:13画;
dié
ㄉ〡ㄝˊ
〔《广韵》徒协切,入帖,定。〕
1.古代可供书写的简札。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
孔颖达疏:“牒,札也。于时号令输王粟具戍人。
宋之所出人粟之数书之于牒。”
《汉书·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颜师古注:“小简为牒,编联次之。”
2.表册;谱籍。
《韩非子·大体》:“豪杰不着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
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宋王安石《送潘景纯》诗:“晚赐绿衣随宦牒,始操丹笔事戎旃。”
章炳麟《顶羯君颂》:“家世蝉嫣,牒有阙文。”
3.泛指书籍。
《后汉书·方术传序》:“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访国美于旧史,考方载于往牒。”
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收绩开史牒,翰飞逐溟鸿。”
《文献通考·经籍一》:“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祕书,载之二千馀两。”
4.授予官职的文书。
《汉书·匡衡传》:“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馀,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颜师古注:“随牒,谓随选补之恒牒,不被超擢者。”
唐韩愈《上张僕射书》:“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馀事来示愈。”
5.证件;凭证。
《新唐书·百官志一》:“天下关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司给过所;出塞踰月者,给行牒。”
《新唐书·食货志五》:“诸使捉钱者,给牒免徭役,有罪府县不敢劾治。”
《宋史·徽宗纪二》:“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凡客死于此者,其官归籍,例给牒。”
6.官府公文的一种。
唐白居易《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
宋欧阳修《与陈员外书》:“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牒。”
7.呈文。
宋沉括《梦溪续笔谈》:“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
宋周密《齐东野语·汪端明》:“始谒庙,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
8.指讼辞。参见“牒诉”。
9.发文;行文。
唐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并牒太常,议所諡。”
宋沉括《梦溪笔谈·权智》:“至扬州,牒州取地图。”
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至曲江大会,先牒教坊。”
清冯桂芬《续郡志记兵》:“又牒诸将攻湖州。”
10.木板。
《墨子·备蛾傅》:“荅楼不会者,以牒塞。”
孙诒让间诂:“《广雅·释器》云:‘牒,版也。’谓以版塞壁隙。”
11.迭布。
《后汉书·王符传》:“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组綵牒。”
李贤注:“牒,即今迭布也。”
12.重迭;摺迭。
《淮南子·本经训》:“积牒旋石。”
高诱注:“牒,累。”
南朝宋刘铄《三妇艳诗》:“大妇裁雾縠,中妇牒冰练。”
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第七条又牒出‘不’字,似乎太牵强了。”
13.量词。犹篇。
汉王充《论衡·别通》:“通人胸中怀有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献《梵天品》一部,四百二牒。”
14.量词。犹扇。
南朝梁简文帝《谢赉碧虑棋子屏风启》:“垂赉碧虑棋子屏风二十牒。”
15.量词。犹件。
《新唐书·儒学传序》:“初,孔颖达等始署官,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及是,惟判祥瑞桉三牒即罢。”
16.姓。
北齐有牒舍乐。见《北齐书·慕容俨传》。
阅读:103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