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
牒字的筆畫:13畫;
dié
ㄉ〡ㄝˊ
〔《廣韻》徒協切,入帖,定。〕
1.古代可供書寫的簡劄。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
孔穎達疏:“牒,劄也。於時號令輸王粟具戍人。
宋之所出人粟之數書之於牒。”
《漢書·路溫舒傳》:“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顏師古註:“小簡為牒,編聯次之。”
2.表冊;譜籍。
《韓非子·大體》:“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
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宋王安石《送潘景純》詩:“晚賜綠衣隨宦牒,始操丹筆事戎旃。”
章炳麟《頂羯君頌》:“家世蟬嫣,牒有闕文。”
3.泛指書籍。
《後漢書·方術傳序》:“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訪國美於舊史,考方載於往牒。”
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收績開史牒,翰飛逐溟鴻。”
《文獻通考·經籍一》:“初,光武遷還洛陽,其經牒祕書,載之二千餘兩。”
4.授予官職的文書。
《漢書·匡衡傳》:“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
顏師古註:“隨牒,謂隨選補之恒牒,不被超擢者。”
唐韓愈《上張僕射書》:“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
5.證件;憑證。
《新唐書·百官誌一》:“天下關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司給過所;出塞踰月者,給行牒。”
《新唐書·食貨誌五》:“諸使捉錢者,給牒免徭役,有罪府縣不敢劾治。”
《宋史·徽宗紀二》:“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凡客死於此者,其官歸籍,例給牒。”
6.官府公文的一種。
唐白居易《杜陵叟》詩:“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
《舊唐書·職官誌二》:“凡京師諸司,有符、移、關、牒下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
宋歐陽修《與陳員外書》:“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則曰符曰檄;問訊列對,下而上者,則曰狀;位等相以往來,曰移曰牒。”
7.呈文。
宋沈括《夢溪續筆談》:“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
宋周密《齊東野語·汪端明》:“始謁廟,有嫗持牒立道左,命取視之,累千百言,皆枝贅不根。”
8.指訟辭。參見“牒訴”。
9.發文;行文。
唐韓愈《贈太傅董公行狀》:“並牒太常,議所諡。”
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至揚州,牒州取地圖。”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至曲江大會,先牒教坊。”
清馮桂芬《續郡誌記兵》:“又牒諸將攻湖州。”
10.木板。
《墨子·備蛾傅》:“荅樓不會者,以牒塞。”
孫詒讓間詁:“《廣雅·釋器》雲:‘牒,版也。’謂以版塞壁隙。”
11.叠布。
《後漢書·王符傳》:“且其徒禦僕妾,皆服文組綵牒。”
李賢註:“牒,即今叠布也。”
12.重叠;摺叠。
《淮南子·本經訓》:“積牒旋石。”
高誘註:“牒,累。”
南朝宋劉鑠《三婦艷詩》:“大婦裁霧縠,中婦牒冰練。”
胡適《梁任公·〈墨經校釋〉序》:“第七條又牒出‘不’字,似乎太牽強了。”
13.量詞。猶篇。
漢王充《論衡·別通》:“通人胸中懷有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晉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鈔〉序》:“獻《梵天品》一部,四百二牒。”
14.量詞。猶扇。
南朝梁簡文帝《謝賚碧慮棋子屏風啟》:“垂賚碧慮棋子屏風二十牒。”
15.量詞。猶件。
《新唐書·儒學傳序》:“初,孔穎達等始署官,發《五經》題與諸生酬問。及是,惟判祥瑞案三牒即罷。”
16.姓。
北齊有牒舍樂。見《北齊書·慕容儼傳》。
阅读:105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