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
鬲字的笔画:10画;
I
lì
ㄌ〡ˋ
〔《广韵》郎击切,入锡,来。〕
“翮”的被通假字。亦作“镉”。
1.古代一种炊器。口圆,似鼎,三足中空而曲。陶製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殷周时,陶製的与青铜製的并存。
《周礼·考工记·陶人》:“鬲实五觳,厚半寸,脣寸。”
孙诒让正义:“其用主于烹饪,与釜、鍑同。”
《汉书·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鬲。”
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2.指无足炊器。
《方言》第五:“鍑……吴扬之间谓之鬲。”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鬲字是象形字,音如力,就是现在的沙锅。”
3.古代丧礼用的一种陶器。
《仪礼·士丧礼》:“新盆、槃、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
郑玄注:“新此瓦器五种者,重死事。”
《礼记·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
孔颖达疏:“重鬲者,谓县重之罂也,是瓦瓶,受三升。”
4.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臣是家内奴隶,鬲是生产奴隶,生产奴隶是贱于家内奴隶的。”参见“人鬲”。
II
gé
ㄍㄜˊ
〔《广韵》古核切,入麦,见。〕
1.针灸穴位名。在嵴骨第七椎下两旁。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2.古国名。
鬲国。相传为夏方国。
西汉于其地置鬲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
《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济北郡,攻着、漯阴、平原、鬲、卢。”
《晋书·山涛传》:“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鬲县城,县东十里,古鬲国,郾姓咎繇之后。”
3.大车轭。
4.通“膈”。横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间。亦借指胸腹。
《素问·五脏生成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
汉王充《论衡·效力》:“勉自什伯,鬲中呕血。”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怪得题诗无俗话,十年肝鬲湛寒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杨大洪》:“时方食,含餔出问:‘有杨某否?’答云:‘无。’不觉嗒然自丧,嚥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
5.通“隔”。阻隔。
《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恶之情不扬。”
宋姜夔《解连环》词:“送郎携羽扇,那日鬲帘,半面曾记。”
章炳麟《訄书·官统中》:“况于舜世,东西固未鬲也。”
6.通“隔”。隔成的空栏或空框。即格子。
宋沉括《忘怀录·行具二肩》:“右食匮一。竹为之二鬲,并底、盖为四。”
明汪廷讷《狮吼记·冥游》:“上有七层铁网,下有十八鬲,鬲中有铜蛇。”
7.通“隔”。城墙上的土围墩。
《墨子·备梯》:“三十步一杀,杀有一鬲,鬲厚十尺。”
孙诒让间诂:“鬲当与隔通。与杀中为隔,以藏守圉之人及器具,又为门以备出击敌也。”
岑仲勉简注:“粤俗呼为‘隔头’,北方或称‘城爪子’,或称‘墩’。”
III
è
ㄜˋ
〔《集韵》乙革切,入麦,影。〕
通“搹”。
以手扼物。
《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
郑玄注:“鬲,搤也。”
贾公彦疏:“鬲是搤物之称。”
阅读:1021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