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
貌字的笔画:14画;
I
mào
ㄇㄠˋ
〔《广韵》莫教切,去效,明。〕
1.面容;容颜。
《左传·哀公二年》:“彼见吾貌,必有惧心。”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水浒传》第五一回:“知府看了,见朱仝一表非俗,貌如重枣,美髯过腹,知府先有八分欢喜。”
朱德《过五指山》诗:“语言虽不通,笑貌传感情。”
2.指面部神情。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汉贾谊《鵩鸟赋》:“歌响未终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慼者。”
3.形状;姿态。
《墨子·大取》:“指之人也,与首之人也异,人之体非一貌者也,故异。”
《穀梁传·桓公十四年》:“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范宁注:“貌,姿体。形,容色。”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物色》:“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4.外部表现。
《礼记·儒行》:“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
朱彬训纂:“有所能则形于外,故继以‘仁之貌’。”
5.引申指表现,外示。
《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貌情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
陈奇猷集释:“‘中心怀而不谕’,犹言中心有怀而不能以言谕,故以礼表之。”
6.犹言表面上。指行动、表现并非出于本心。
《逸周书·芮良夫》:“王貌受之,终弗获用。”
孔晁注:“貌,谓外相悦而无实也。”
《左传·定公元年》:“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杨伯峻注:“貌而出,谓表面从君以出,心未必忠于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意思要专折严参几个属员,貌为风厉,或可以息了这件事。”
7.礼貌。
《论语·乡党》:“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朱熹集注:“貌,谓礼貌。”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
8.谓察知物体的形状。
《墨子·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
孙诒让间诂:“能貌之,谓能知物之形容。”
9.谓以好言好色取悦于人。
《荀子·大略》:“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彊。”
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勿面,谓不形见于面;勿貌,谓不优以辞色。”
10.像,彷效。
11.古书注解常用字。相当于今“……样子”。
《诗·邶风·柏舟》“寤辟有摽”毛传:“摽,拊心貌。”
《文选·班彪〈北征赋〉》“远纡回以樛流”唐李善注:“樛流,曲折貌也。”
12.传说中的兽名。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非族·貌》:“狗缨国献一兽,名貌。
吴大帝时,尚有见者,其兽善遁,入人室中,窃食已,大叫,人觅之,即不见矣。”
13.通“藐”。细微。
14.通“藐”。轻视。
《尸子·劝学》:“史鳅曰:‘君亲而近之,至敬以逊;貌而疏之,敬无怨。’”
15.通“藐”。亦指不以诚相待。
16.通“庙”。宫室。
II
mò
ㄇㄛˋ
〔《洪武正韵》末各切,入药〕
1.描绘。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元沉禧《咏雪景》:“香缣貌得三冬景,彩笔吟成万古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孙痴’。”
2.指刺绣图像。
《敦煌曲子词·倾杯乐》:“时拈金针,拟貌舞凤飞鸾。”
阅读:222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