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貌

貌字的筆畫:14畫;

I

mào

ㄇㄠˋ

〔《廣韻》莫教切,去效,明。〕

1.面容;容顏。

《左傳·哀公二年》:“彼見吾貌,必有懼心。”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

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二:“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

《水滸傳》第五一回:“知府看了,見朱仝一表非俗,貌如重棗,美髯過腹,知府先有八分歡喜。”

朱德《過五指山》詩:“語言雖不通,笑貌傳感情。”

2.指面部神情。

《莊子·德充符》:“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漢賈誼《鵩鳥賦》:“歌響未終兮,鵩集予舍;止於坐隅兮,貌甚閑暇。”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言之,貌若甚慼者。”

3.形狀;姿態。

《墨子·大取》:“指之人也,與首之人也異,人之體非一貌者也,故異。”

《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範寧註:“貌,姿體。形,容色。”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4.外部表現。

《禮記·儒行》:“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

朱彬訓纂:“有所能則形於外,故繼以‘仁之貌’。”

5.引申指表現,外示。

《韓非子·解老》:“禮者,所以貌情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

陳奇猷集釋:“‘中心懷而不諭’,猶言中心有懷而不能以言諭,故以禮表之。”

6.猶言表面上。指行動、表現並非出於本心。

《逸周書·芮良夫》:“王貌受之,終弗獲用。”

孔晁註:“貌,謂外相悅而無實也。”

《左傳·定公元年》:“若從君者,則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楊伯峻註:“貌而出,謂表面從君以出,心未必忠於君。”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意思要專折嚴參幾個屬員,貌為風厲,或可以息了這件事。”

7.禮貌。

《論語·鄉黨》:“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朱熹集註:“貌,謂禮貌。”

《荀子·禮論》:“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盡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

8.謂察知物體的形狀。

《墨子·經說上》:“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

孫詒讓間詁:“能貌之,謂能知物之形容。”

9.謂以好言好色取悅於人。

《荀子·大略》:“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彊。”

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勿面,謂不形見於面;勿貌,謂不優以辭色。”

10.像,仿效。

11.古書註解常用字。相當於今“……樣子”。

《詩·邶風·柏舟》“寤辟有摽”毛傳:“摽,拊心貌。”

《文選·班彪〈北征賦〉》“遠紆回以樛流”唐李善註:“樛流,曲折貌也。”

12.傳說中的獸名。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非族·貌》:“狗纓國獻一獸,名貌。

吳大帝時,尚有見者,其獸善遁,入人室中,竊食已,大叫,人覓之,即不見矣。”

13.通“藐”。細微。

14.通“藐”。輕視。

《屍子·勸學》:“史鰍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貌而疏之,敬無怨。’”

15.通“藐”。亦指不以誠相待。

16.通“廟”。宮室。

II

ㄇㄛˋ

〔《洪武正韻》末各切,入藥〕

1.描繪。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即今漂泊幹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元沈禧《詠雪景》:“香縑貌得三冬景,彩筆吟成萬古情。”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阿寶》:“遂貌其呆狀,相郵傳作醜語,而名之‘孫癡’。”

2.指刺繡圖像。

《敦煌曲子詞·傾杯樂》:“時拈金針,擬貌舞鳳飛鸞。”

阅读:2223

●貌(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