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
俯字的笔画:10画;
(参见頫)
f·
ㄈㄨˇ
〔《广韵》方矩切,上麌,非。〕
“頫”的今字。
1.低头,面向下。
《易·繫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礼记·礼运》:“其馀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闚也。”
孔颖达疏:“俯,下头也。”
元周伯琦《野狐岭》诗:“怳然九天上,熙熙俯人寰。”
巴金《寒夜》一:“她俯下头去开锁。”
2.指弯腰屈身。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躬执百礼,登降拜俯。”
3.引申为对下。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东平等寺》:“仰异天情,俯乖民望。”
4.卧伏。
《荀子·赋》:“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三俯三起,事乃大已。”
杨倞注:“俯谓卧而不食。”
5.指潜伏。
《逸周书·时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
6.屈曲不齐。
《礼记·乐记》:“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姦声以滥,溺而不止。”
郑玄注:“俯犹曲也,言不齐一也。”
7.称对方行为的敬词,旧时公文及书信中常用,表示对方实施该行为有所屈尊。
唐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伏惟俯加怜察。”参见“俯允”、“俯念”、“俯从”。
阅读:2351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