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盛字的笔画:11画;
I
shèng
ㄕㄥˋ
〔《广韵》承正切,去劲,禅。〕
1.旺盛;兴盛;茂盛。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吕氏春秋·功名》:“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2.众多;丰盛。
《逸周书·大匡》:“﹝王﹞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
《后汉书·荀彧传》:“绍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下望层山,盛若蚁蛭。”
唐韩愈《祭裴太常文》:“担石之储,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宾筵。”
3.谓使丰足。
汉班固《白虎通·社稷》:“礼者,盛不足,节有馀,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贫富不相悬也。”
4.大;盛大。
《孟子·公孙丑上》:“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史记·春申君列传论》:“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北齐书·幼主纪》:“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
5.为深重。
汉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遣颢到官月馀,所疾暴盛……薨于京师。”
6.华美。
《荀子·子道》:“今女衣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7.极;甚。
《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将军好马甚爱惜,今死,盛懊惋。”
8.盛行。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论说》:“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子书盛于秦汉,而治子书者错出于六朝、唐、宋之间。”
9.抚育。参见“盛养”。
10.称赞。
《楚辞·九章·怀沙》:“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文选·张衡〈东京赋〉》:“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于神明。”
薛综注:“盛,犹嘉也。”
11.姓。
II
chéng
ㄔㄥˊ
〔《广韵》是征切,平清,禅。〕
1.以器装物。
《诗·召南·采苹》:“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汉书·东方朔传》:“壶者,所以盛也。”
颜师古注:“盛,受物也。”
前蜀贯休《山居诗》之十七:“且为小囤盛红栗,别有珍禽胜白鸥。”
《三侠五义》第三回:“孟老化了盐水,又与每人盛了一碗。”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到老秋,收五十多石苞米,两个苞米篓子盛不下。”
2.受物之器。
《左传·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杜预注:“一盛,一器也。”
《礼记·丧大礼》:“食粥于盛,不盥。”
郑玄注:“盛,谓今时杯杅也。”
唐韩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王悲怆不食。坐令自噉,顷刻,已过三盛。”
3.祭祀时放在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
《周礼·地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
郑玄注:“盛,黍稷也。”
《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何以为盛?”何休注:“盛,粢盛也;在器曰盛。”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祝盟》:“牺盛惟馨,本于明德。”参见“粢盛”。
4.容纳;承受。
《吕氏春秋·君守》:“身以盛心,心以盛智。”
《急就篇》卷四:“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颜师古注:“容盛,犹言覆载也。”
5.指居住。
欧阳山《高干大》第二二章:“老百姓都觉得大祸将临,这地方是再不能盛了。”
6.通“成”。
《易·说卦》:“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下》:“盛当读成就之‘成’。‘莫盛乎艮’,言无如艮之成就者。”
《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
杨倞注:“盛读为成,观其成功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养气》:“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一本作“成”。
7.通“郕”。
《公羊传·隐公五年》:“秋,卫师入盛。”
陆德明释文:“音成,左氏作郕。”
阅读:2196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