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盛

盛字的筆畫:11畫;

I

shèng

ㄕㄥˋ

〔《廣韻》承正切,去勁,禪。〕

1.旺盛;興盛;茂盛。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

《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呂氏春秋·功名》:“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2.眾多;豐盛。

《逸周書·大匡》:“﹝王﹞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

《後漢書·荀彧傳》:“紹甲兵甚盛,議者鹹懷惶懼。”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滱水》:“下望層山,盛若蟻蛭。”

唐韓愈《祭裴太常文》:“擔石之儲,常空於私室;方丈之食,每盛於賓筵。”

3.謂使豐足。

漢班固《白虎通·社稷》:“禮者,盛不足,節有餘,使豐年不奢,兇年不儉,貧富不相懸也。”

4.大;盛大。

《孟子·公孫醜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北齊書·幼主紀》:“遂自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

5.為深重。

漢蔡邕《議郎胡公夫人哀贊》:“遣顥到官月餘,所疾暴盛……薨於京師。”

6.華美。

《荀子·子道》:“今女衣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

7.極;甚。

《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二:“將軍好馬甚愛惜,今死,盛懊惋。”

8.盛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引》:“子書盛於秦漢,而治子書者錯出於六朝、唐、宋之間。”

9.撫育。參見“盛養”。

10.稱贊。

《楚辭·九章·懷沙》:“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文選·張衡〈東京賦〉》:“盛夏後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薛綜註:“盛,猶嘉也。”

11.姓。

II

chéng

ㄔㄥˊ

〔《廣韻》是征切,平清,禪。〕

1.以器裝物。

《詩·召南·采蘋》:“於以盛之,維筐及筥。”

《漢書·東方朔傳》:“壺者,所以盛也。”

顏師古註:“盛,受物也。”

前蜀貫休《山居詩》之十七:“且為小囤盛紅栗,別有珍禽勝白鷗。”

《三俠五義》第三回:“孟老化了鹽水,又與每人盛了一碗。”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到老秋,收五十多石苞米,兩個苞米簍子盛不下。”

2.受物之器。

《左傳·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

杜預註:“一盛,一器也。”

《禮記·喪大禮》:“食粥於盛,不盥。”

鄭玄註:“盛,謂今時杯杅也。”

唐韓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司文郎》:“王悲愴不食。坐令自噉,頃刻,已過三盛。”

3.祭祀時放在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

《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

鄭玄註:“盛,黍稷也。”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魯祭周公,何以為盛?”何休註:“盛,粢盛也;在器曰盛。”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犧盛惟馨,本於明德。”參見“粢盛”。

4.容納;承受。

《呂氏春秋·君守》:“身以盛心,心以盛智。”

《急就篇》卷四:“漢地廣大,無不容盛。”

顏師古註:“容盛,猶言覆載也。”

5.指居住。

歐陽山《高幹大》第二二章:“老百姓都覺得大禍將臨,這地方是再不能盛了。”

6.通“成”。

《易·說卦》:“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下》:“盛當讀成就之‘成’。‘莫盛乎艮’,言無如艮之成就者。”

《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者也。”

楊倞註:“盛讀為成,觀其成功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一本作“成”。

7.通“郕”。

《公羊傳·隱公五年》:“秋,衛師入盛。”

陸德明釋文:“音成,左氏作郕。”

阅读:2198

●盛(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