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謂

简体谓字的笔画:11画;繁體謂字筆畫:16畫。

(谓,谓)

wèi

ㄨㄟˋ

〔《广韵》于贵切,去未,云。〕

1.评论。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晏集解:“谓者,评论之称。”

《孟子·滕文公下》:“子谓薛居州,善士也。”

2.对……说;说。

《书·盘庚下》:“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驿途中见寄》诗:“相公谓御史;劳子去自巡。”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鏐谓诸子:‘孰能为田氏婿者?’”

3.引申为示意。

宋王偁《东都事略·朱勉传》:“篙工柂师,陵轹郡县,人以目相谓。”

4.意思指,说的是。

《左传·文公二年》:“《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

杨树达《词诠》卷八:“﹝谓﹞言也。解释时用之。”

《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欤!”

《后汉书·应劭传》:“《书》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子之于道,膏粱文绣之谓也,得其上者耳。”

5.称呼;叫做。

《孟子·梁惠王上》:“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本朝都汴,谓洛阳为西京。”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这种艺术,现在谓之‘创作版画’。”

6.名称;称谓。

《汉书·杨王孙传》:“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颜师古注:“谓者,名称也,亦指趣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新民晚报》1990.1.2.:“‘罐头笃肉’(螺蛳之谓,螺蛳壳拟为罐头,螺蛳肉喻为肉)‘葱油独脚蟹’(发芽豆之谓,豆中挑出一芽,使如蟹足)等,这些下酒菜,被他这么一形象化,便具引人魅力。”

7.以为;认为。

《书·泰誓中》:“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颍州道士》:“颍州一少年为邪所侵,疾入膏肓。家人谓不可活,置之路傍。”

8.意料;料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且彼未谓将军便能悬军千里取幽州也。”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朱忠庄公遗疏》:“我国家金瓯全盛,不谓人心离散,财用困穷,一至于此!”

9.意思;意义。

《吕氏春秋·精谕》:“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

陈奇猷校释引陶鸿庆曰:“谓犹意也。‘知言之谓’者,听言而知其意也。”

《孔丛子·论书》:“龙子以为教一而被以五刑,敢问何谓?”唐韩愈《杂诗》之四:“蛙黾鸣无谓,閤閤祗乱人。”

10.劝。

《诗·小雅·宾之初筵》:“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高亨注:“式,发语词。谓,劝也。勿从谓,勿从而劝之使更饮也。”

11.使;令。

《诗·小雅·出车》:“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马瑞辰通释:“《广雅》:‘谓,使也。’谓我来,即使我来也。”

高亨注:“谓,犹命,口头命令。”

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越王谓范蠡杀吴王,蠡曰:‘臣不敢杀主。’”

12.谓尽心竭力援助。

《吕氏春秋·开春》:“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陈奇猷校释:“洪颐煖曰:《释诂》:‘谓,勤也’……勤即‘勤王’之勤,《晋语》‘秦人勤我’,韦注:‘勤,助也’。此文谓周厉之难,天子旷绝,于是天下诸侯皆来助王室也。”

13.当;合适。

章太炎《三与黄侃书》:“汉孝景皇帝诏曰:‘有罪者不伏罪,姦法为暴,甚无谓也!’又曰:‘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诸言无谓者,犹云‘不当’。”

14.奈;如。

《诗·邶风·行露》:“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孔颖达疏:“天实为之,使我遭此君,我止当勤以事之,知复奈何哉!”

《战国策·齐策一》:“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

《史记·孝文本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家大人曰:‘谓,犹如也,奈也。’”

15.如果;倘若。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君谓赦凫须,显出以为右,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二:“﹝谓﹞如或之义。”

16.缘故。

汉刘向《说苑·修文》:“夫臣勇多则弑其君,子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

17.通“为”。因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

《亢仓子·君道》:“玉之所以难辨者,谓其有怪石也;金之所以难辨者,谓其有鋀石也。”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二世惧,入,将自杀。有一宦者从之,二世谓曰:‘何谓至于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以君侯能供美膳,故来相过,何谓如此!”

18.通“为”。对;与。介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史记·郑世家》:“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

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

19.通“为”。是。

《易·小过》:“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引王念孙曰:“谓,犹为也。”

汉王充《论衡·答佞》:“穿凿垣牆,狸步鼠窃,莫如谓谁。”

裘锡圭《论衡札记·为谓通用》:“﹝《答佞》﹞末句‘莫知谓谁’之‘谓’当读为‘为’。”

20.通“为”。作为;成为。

《韩非子·解老》:“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

《韩非子·亡徵》:“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于省吾新证:“谓、为字通,本书习见……‘知有为可断’五字句,言知有为而不敢为,知可断而不敢断,正与上文‘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之义相应。此‘为’字读平声。”

21.通“为”。犹被。表示被动。

清毛奇龄《引经之不足据》:“必须搜讨源流,字字质证,慎勿谓悬河之口所谩。”

22.通“会”。

《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马瑞辰通释:“又《尔雅·释木》‘朴抱者谓’,谓,《释文》引舍人本谓作‘彙’。知彙之可假作‘谓’,又可假作‘会’,则知谓之可假作‘会’。”

高亨注:“谓读为‘彙’,聚会。”

23.通“诲”。

《晏子春秋·谏下十八》:“故节于身,谓于民。”

吴则虞集释引刘师培校补:“《墨子·辟过篇》云:‘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此‘谓’字亦当作‘诲’。”

24.姓。

宋有谓准。见《万姓统谱·去未》。

阅读:1415

标签: 杨树 植物

●〖汉字〗謂(拼音版)

●〖汉字〗謂(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謄

⇛后一个汉字:謁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