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
柔字的笔画:9画;
róu
ㄖㄡˊ
〔《广韵》耳由切,平尤,日。〕
1.草木始生;幼嫩。
《诗·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毛传:“柔,始生也。”
宋晁补之《鱼沟怀家》诗:“柳嫩桑柔鸦欲乳,雪消冰动麦初齐。”
元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
2.软;弱。与“刚”相对。
《易·坤》:“坤至柔,而动也刚。”
孔颖达疏:“柔,弱。”
《庄子·天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后汉书·臧宫传》:“柔能制刚,弱能制彊。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又谓晚稻粒柔以肥,良于早收粒刚之籼稻,故兑白粮之漕,必须晚稻。”
3.指柔软之物。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七:“折柔将有赠,延意千里客。”
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脱实自开坼,牵柔谁绕萦?”钱仲联集释:“魏本引孙汝听曰:实,果也。柔,蔓草也。”
4.柔化;使变弱。
《庄子·在宥》:“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
陈鼓应今译:“柔美的心志表现可以柔化刚强。”
唐孟郊《古离别》诗:“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
清林则徐《勘估宝山县海塘工程摺》:“旧塘本嫌陡直,收分过少,不足以柔潮势。”
5.温和;温顺。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
何休注:“柔,顺。”
晋张华《女史箴》:“妇德尚柔,含章贞吉。”
《北齐书·兰陵王孝瓘传》:“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6.怀柔,安抚。
《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杜预注:“柔,安也。”
《金史·李石传》:“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
清林则徐《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天培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参见“柔远能迩”。
7.浸渍;润泽。
《国语·郑语》:“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
韦昭注:“柔,润也。”
《淮南子·说山训》:“厉利剑者,必以柔砥。”
高诱注:“柔,濡。”
唐元稹《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欲将滑甘柔藏府,已被鬱噎冲喉咙。”参见“柔麻”。
8.灵活,灵巧。
《庄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陈鼓应今注:“不柔,不灵活。”
9.侯国名。
汉琅玡郡有柔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境内。见《汉书·地理志上》。
10.姓。
西夏有柔思义。见《金史·交聘表下》。
阅读:3314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