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
它字的笔画:5画;
I
tuō
ㄊㄨㄛ
tā
ㄊㄚ
〔《玉篇》託何切〕
亦作“佗”。亦作“牠”。
1.别的;另外的。后多写作“他”。
《易·比》:“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孔颖达疏:“更有他人并来而得吉。”
《汉书·陆贾传》:“赐贾橐中装直千金,它送亦千金。”
颜师古注:“它,犹馀也。”
明何景明《古怨诗》之四:“寸心抱贞固,投一安有它?”
2.第三人称代词。多见于早期白话。
《朱子语类》卷三二:“若冯异乃是战时有功,到后来事定,诸将皆论功,它却不自言也。”
《宣和遗事》后集:“众人与帝同屋共卧,闻邻舍僧语。‘有因果否?’一僧曰:‘岂得无之!况它前身自是玉堂天子,因不听玉皇说法,故谪降。’”元徐再思《沉醉东风·春情》曲:“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勐见它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
3.用于泛指。
《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有善事底褒奖它,使人知劝;有恶事底贬责它,使人知怕。”
4.代词。称代人以外的事物。
《朱子语类》卷九七:“杨志仁问明道说话,曰:最难着须是轻轻地挨傍它,描摸它,意思方得。”
鲁迅《野草·题辞》:“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5.虚指代词。
曹禺《雷雨》第三幕:“我把周家太太、大少爷这点老底子给它一个宣布,就连老头这老王八蛋也得给我跪下磕头。”
6.姓。
战国有它嚣。见《荀子·非十二子》。
II
shé
ㄕㄜˊ
〔《广韵》託何切,平歌,透。〕
〔《集韵》时遮切,平麻,禅。〕
“蛇”的古字。
《说文·它部》:“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徐灏笺:“它,蛇。古今字。”
III
tuó
ㄊㄨㄛˊ
〔《字彙补》徒河切〕
1.见“它它藉藉”。
2.同“驼”。
《汉书·扬雄传下》:“敺橐它。”
《文选·扬雄〈长杨赋〉》李善注本作“驼”,五臣注本作“驼”。
阅读:1185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