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鑿

简体凿字的笔画:12画;繁體鑿字筆畫:28畫。

(凿,凿)

I

záo

ㄗㄠˊ

〔《广韵》在各切,入铎,从。〕

1.凿子。打孔、挖槽的工具。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

汉王充《论衡·效力》:“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凿》:“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其本空圆,以受木柄。”

2.古代黥刑刑具。

《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陆德明释文:“凿,在洛反……崔云:‘肉刑,故用椎凿。’”

3.指黥刑。

《汉书·刑法志》:“其次用鑽凿。”

颜师古注引韦昭曰:“凿,黥刑也。”

唐柳宗元《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五:“鑽凿不用,狱讼以衰。”

宋王健《刑书释名》:“凿,黥刑也,以墨涅其面。”

4.穿空;打孔。

《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

《庄子·应帝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

茅盾《过封锁线》:“墙没有正式的窗,可以名为窗的,实在也是枪眼……整块青石凿成,嵌在墙中。”

5.引申指冲击;冲刷。

宋沉括《万春圩图记》:“盖圩之水凿堤而出,酾于堤外,其下不得不为渊。”

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6.斫,伤害。

明方孝孺《宁野轩铭》:“皇始尚质,贵乎自然,不忍以文,凿民之天。”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处心积虑,凿赤子之天真。”

7.穿凿附会。

《孟子·离娄下》:“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朱熹集注:“小智之人务为穿凿。”

金王若虚《五经辨惑》:“宋子京讥其凿,刘器之笑其怪。”

清顾炎武《答李子德书》:“以甚精之刻,而行其径改之文,无怪乎旧本之日微,而新说之愈凿也。”

8.指耳、目、口、鼻、心。一说指情感。参见“五凿”、“六凿”。

9.挖掘;开凿。

《逸周书·作雒》:“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

《史记·平准书》:“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通道千馀里。”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水利》:“自史起溉邺田,郑国凿泾水,李冰以区区之蜀脩二江之利。”

10.指凿井而饮。

唐赵冬曦《陪张燕公行郡竹篱》诗:“所赖中和作,优游凿与耕。”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鸿翱书》:“俾滨海臣庶均各安耕凿于尧天舜日之中。”

11.指井。

唐刘禹锡《机汲记》:“濒江之俗,不饮于凿而皆饮之流。”

12.开拓。参见“凿空”。

13.弯起手指节骨敲击。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那右手后边小和尚动了一下,他就一凿,把小和尚凿矮了半截。”

14.更改。参见“凿行”。

II

zào

ㄗㄠˋ

záo

ㄗㄠˊ

〔《集韵》七到切,去号,从。〕

1.(今读záo)榫眼。

《周礼·考工记·轮人》:“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

陆德明释文:“凿,曹报反,又如字。”

《楚辞·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九:“当﹝轴﹞颈尾之中而设之凿,当衡之中而设之枘。”

2.隧道。

《汉书·刘向传》:“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

颜师古注:“凿谓所穿冢臧者。音在到反。”

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昕曰:“凿犹隧也,隧凿音相近。”

III

zuò

ㄗㄨㄛˋ

〔《广韵》则落切,入铎,精。〕

1.鲜明貌。

唐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激扬之水兮,白石有凿。”参见“凿凿”。

2.确实。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明诚……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参见“凿凿”。

3.舂成精米。

《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杜预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陆德明注:“凿,子洛反,精米也。

《字林》作‘毇,子沃反’,云‘粝米一斛舂为八斗’。”

清王夫之《章灵赋》:“凿秕孔劳,矧怀婪焉。”

4.指精米。

明杨慎《丹铅杂录·精凿醍醐》:“精、凿皆言米也。穀一石,得米六斗为粝,一石五斗为毇,得四斗为凿,得三斗为精。”

IV

ㄗㄨˊ

〔《广韵》昨木切,入屋,从。〕

1.镌刻;凋镂。

《水浒传》第二回:“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戈造于先,铭勒于后,故文凿而非铸。”

2.通“镞”。箭头。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摺:“昝先锋着箭凿,史牙恰则一刀。”

阅读:1284

●〖汉字〗鑿(拼音版)

●〖汉字〗鑿(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钀

⇛后一个汉字:鑾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