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鑿

簡體鑿字的筆畫:12畫;繁體鑿字筆畫:28畫。

(鑿,鑿)

I

záo

ㄗㄠˊ

〔《廣韻》在各切,入鐸,從。〕

1.鑿子。打孔、挖槽的工具。

《莊子·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

漢王充《論衡·效力》:“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鑿》:“凡鑿,熟鐵鍛成,嵌鋼於口,其本空圓,以受木柄。”

2.古代黥刑刑具。

《莊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於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陸德明釋文:“鑿,在洛反……崔雲:‘肉刑,故用椎鑿。’”

3.指黥刑。

《漢書·刑法誌》:“其次用鑽鑿。”

顏師古註引韋昭曰:“鑿,黥刑也。”

唐柳宗元《為文武百官請復尊號表》之五:“鑽鑿不用,獄訟以衰。”

宋王健《刑書釋名》:“鑿,黥刑也,以墨涅其面。”

4.穿空;打孔。

《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

《莊子·應帝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唐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偃王死,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

茅盾《過封鎖線》:“墻沒有正式的窗,可以名為窗的,實在也是槍眼……整塊青石鑿成,嵌在墻中。”

5.引申指沖擊;沖刷。

宋沈括《萬春圩圖記》:“蓋圩之水鑿堤而出,釃於堤外,其下不得不為淵。”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

6.斫,傷害。

明方孝孺《寧野軒銘》:“皇始尚質,貴乎自然,不忍以文,鑿民之天。”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二》:“處心積慮,鑿赤子之天真。”

7.穿鑿附會。

《孟子·離婁下》:“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

朱熹集註:“小智之人務為穿鑿。”

金王若虛《五經辨惑》:“宋子京譏其鑿,劉器之笑其怪。”

清顧炎武《答李子德書》:“以甚精之刻,而行其徑改之文,無怪乎舊本之日微,而新說之愈鑿也。”

8.指耳、目、口、鼻、心。一說指情感。參見“五鑿”、“六鑿”。

9.挖掘;開鑿。

《逸周書·作雒》:“將建諸侯,鑿取其方一面之土,燾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土封。”

《史記·平準書》:“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通道千餘裏。”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水利》:“自史起溉鄴田,鄭國鑿涇水,李冰以區區之蜀脩二江之利。”

10.指鑿井而飲。

唐趙冬曦《陪張燕公行郡竹籬》詩:“所賴中和作,優遊鑿與耕。”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致劉次白撫部鴻翺書》:“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於堯天舜日之中。”

11.指井。

唐劉禹錫《機汲記》:“瀕江之俗,不飲於鑿而皆飲之流。”

12.開拓。參見“鑿空”。

13.彎起手指節骨敲擊。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那右手後邊小和尚動了一下,他就一鑿,把小和尚鑿矮了半截。”

14.更改。參見“鑿行”。

II

zào

ㄗㄠˋ

záo

ㄗㄠˊ

〔《集韻》七到切,去號,從。〕

1.(今讀záo)榫眼。

《周禮·考工記·輪人》:“凡輻,量其鑿深以為輻廣。”

陸德明釋文:“鑿,曹報反,又如字。”

《楚辭·離騷》:“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十九:“當﹝軸﹞頸尾之中而設之鑿,當衡之中而設之枘。”

2.隧道。

《漢書·劉向傳》:“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

顏師古註:“鑿謂所穿冢臧者。音在到反。”

王先謙補註引錢大昕曰:“鑿猶隧也,隧鑿音相近。”

III

zuò

ㄗㄨㄛˋ

〔《廣韻》則落切,入鐸,精。〕

1.鮮明貌。

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激揚之水兮,白石有鑿。”參見“鑿鑿”。

2.確實。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明誠……日事鉛槧,易安與共校勘。作《金石錄》,考證精鑿。”參見“鑿鑿”。

3.舂成精米。

《左傳·桓公二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

杜預註:“黍稷曰粢。不精鑿。”

陸德明註:“鑿,子洛反,精米也。

《字林》作‘毇,子沃反’,雲‘糲米一斛舂為八鬥’。”

清王夫之《章靈賦》:“鑿秕孔勞,矧懷婪焉。”

4.指精米。

明楊慎《丹鉛雜錄·精鑿醍醐》:“精、鑿皆言米也。穀一石,得米六鬥為糲,一石五鬥為毇,得四鬥為鑿,得三鬥為精。”

IV

ㄗㄨˊ

〔《廣韻》昨木切,入屋,從。〕

1.鐫刻;雕鏤。

《水滸傳》第二回:“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戈造於先,銘勒於後,故文鑿而非鑄。”

2.通“鏃”。箭頭。

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二摺:“昝先鋒著箭鑿,史牙恰則一刀。”

阅读:1285

●鑿(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