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子字的笔画:3画;
I
z·
ㄗˇ
〔《广韵》即里切,上止,精。〕
1.古代兼指儿女。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
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赐,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男孝,次女无采。又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
2.专指儿子。
《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
汉刘向《列女传·齐东郭姜》:“崔子前妻子二人,大子城,少子彊。”
唐陈玄祐《离魂记》:“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摺:“裴尚书得了一子,名少俊;老夫得了一女,小字千金,未成姻眷。”
《镜花缘》第十二回:“凡生子女,向有三朝、满月、百日、週岁之称。”
冰心《寄小读者》十八:“任一个慈爱的父亲,都不肯将爱子交付一个陌生人。”
3.专指女儿。
《诗·大雅·大明》:“缵女维莘,长子维行。”
毛传:“长子,长女也。”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人南楚材者,旅游陈颖。岁久,颖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
明陈与郊《文姬入塞》:“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4.指女婿。
《仪礼·士昏礼》:“父醮子。”
郑玄注:“子,婿。”
《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种田看田地,嫁女看子样。”
5.子孙;后代。
《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杨倞注:“子,子孙也。”
6.谓国君的继承人,嗣君。
《左传·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
杜预注:“子者,继父之辞。”
《晏子春秋·谏上十》:“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子。’”
《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归,不俟子。’”郑玄注:“遂,遂送君也;封当为窆。子,嗣君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
7.泛指继承人、后继者。
唐韩愈《兴元少尹房君墓志》:“娶荥阳郑氏女,生男六人,其长曰次卿。
次卿有大才,不能俯仰顺时,年四十馀,尚守京兆兴平尉,然其友皆曰:‘房氏有子也。’”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8.尽到做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荀子·子道》:“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脩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
9.待如己子;慈爱。
《诗·周颂·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
郑玄笺:“天其子爱之。”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晋陆机《五等论》:“上之子爱,于是乎生;下之体信,于是乎结。”
唐窦参《闲居湖上》诗:“飞鸟口衔食,引雏上高枝;但各子其子,宁知宜不宜。”
宋王安石《兼併》诗:“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
10.收养为子嗣。
《史记·卫康叔世家》:“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而生子完。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
司马贞索隐:“子之,谓养之为子也。”
《周书·李贤传》:“太祖又以第十一子达令远子之,即代王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无何,许病卒。临诀,嘱孙曰:‘无病最爱儿,即令子之可也;即正位焉亦可也。’”
11.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书·尧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孔传:“胤,国。子,爵。”
《孝经·孝治》:“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12.古人对老师的尊称。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邢昺疏:“子者,古人称师曰子。”
《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子沉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何休注:“沉子称子,冠氏上者,着其为师也。”
清恽敬《与朱干臣》:“吾弟前书称老夫子大人,鄙意颇不愿从俗,何也?古者弟子面称师曰‘子’;其为他人言之不面称,曰‘夫子’。”
13.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左传·昭公十二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杨伯峻注:“子为男子之美称,意为顺从我者不失为男子汉。”
《穀梁传·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
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
唐颜真卿《谢陆处士》诗:“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14.泛称人。
《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
《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时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姦虐弄权,扇动外内,球尝拊髀发愤曰:‘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北史·高闾传》:“闾早孤,少好学,博综经史,下笔成章。少为车子,送租至平城,修刺诣崔浩。
浩与语奇之,使为谢中书监表。明日,浩历租车过,驻马呼闾,诸车子皆惊。”
明高启《送贾二文学》诗:“愿逐高飞翼,相与出九州;嗟彼行路子,栖栖何所求?”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日本子终归要来的,咱们谁都得学会打仗,不学就吃不开。”
15.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您”。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史记·赵世家》:“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唐韩愈《送惠师》诗:“吾言子当去,子道非吾遵。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
宋梅尧臣《往东流江口寄内》诗:“而我无羽翼,安得与子游?”章炳麟《菌说》:“子将言人性乎?抑自有所谓性乎?”
16.六朝时,文臣死后无封爵而得谥号者称“子”。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沉恭子》:“予按《南史》:‘沉炯,字初明……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諡恭子。’六朝文臣无封爵而得諡者,例称子。如任昉称敬子、周宏正称简子之类,不一而足。”
17.小;副。古人常以“子”名官。
《魏书·孔伯恭传》:“伯恭又令子都将孙天庆等步骑六千向零中峡,斫木断清水路。”
《北齐书·卢询祖传》:“天保末,以职出为筑长城子使。自负其才,内怀鬱怏。”
《隋书·达奚长儒传》:“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子都督。”
《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凡军镇,五百人有押官一人,千人有子总管一人。”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子总管》。
18.指先秦百家的着作。后世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部类。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
南朝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论其博综子史,谙究儒墨,经耳无遗,触目成诵。”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参见“子部”、“子书”。
19.孳生。
汉班固《白虎通·爵》:“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
《晋书·乐志上》:“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参见“子息”。
20.指动物遗传的下一代。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郑玄笺:“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弓父,贱人。
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繫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北史·孝行传·张元》:“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五:“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21.动物的卵。
唐张鷟《游仙窟》:“鹅子鸭卵,照曜于银盘。”
宋梅尧臣《绝句》之一:“船头拍翅野鸭浴,水上摆子狞鱼跳。”
22.幼小的;稚嫩的。参见“子鸡”、“子畜”、“子薑”。
23.植物的种子、果实。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神异经》曰:‘南方荒中有沛竹……其子美,食之可以已疮疠。’”唐李绅《悯农》诗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宋苏轼《花落复次前韵》:“闇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
24.指结果实。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李》:“李性坚,实晚,五岁始子,是以藉栽。”
25.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颗粒状物。
《南史·文学传·卞彬》:“掷五木子,十掷辄鞬,岂复是掷子之拙。”如:石头子儿。
26.指枪、炮弹。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海军》:“时有水手王姓者甚怒,而力素弱,问:‘何人助我运子?’又有一水手挺身愿助,乃将十五生特尾砲连发四出。”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不到半拉月,韩老六拉起大排来,收洋马,收大枪,收枪子子。”
27.特指棋子。
唐郑谷《寄棋客》诗:“覆图闻夜雨,下子对秋灯。”
五代李中《石棋局献时宰》诗:“公退启枰书院静,日斜收子竹阴移。”
《西游记》第十回:“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那姓马的同他下了几着,觉的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盘,站起身来道:‘我这棋输了半子了!’”
28.古代指重量较轻而币值较低的钱币。
《逸周书·大匡》:“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
孔晁注:“以贵重为母。谓钱币之属。”
《汉书·食货志下》:“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颜师古注:“应劭曰:‘母,重也,其大倍,故为母也。子,轻也,其轻少半,故为子也。民患币之轻而物贵,为重币以平之,权时而行,以废其轻。故曰母权子,犹言重权轻也。民皆得者,本末有无皆得其利也。’孟康曰:‘重为母,轻为子,若市八十钱物,以母当五十,以子三十续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唐之飞钱,宋之交会,皆以官钱为本,使商民得操券以取货,特以轻易重,以母权子。”
29.铜子儿;铜元。
老舍《赵子曰》第三:“‘那块锅心几个子?’赵子曰舐了舐上下嘴唇,咽了一口隔夜原封的浓唾沫。”
曹禺《雷雨》第一幕:“﹝鲁四凤﹞‘我要是大少爷,我一个子也不给您!’”张天翼《包氏父子》四:“那几个人谈到一个同学的父亲:一个小学教员,老穿着一件蓝布袍子。那老头想给儿子结婚,可是没子儿。”
侯宝林《改行》:“粳米粥贱卖一子一碗,煎饼大小你老看看。”
30.利钱、利息。
《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
司马贞索隐:“子谓利息也。”
唐元稹《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赂日兼并。”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饕》:“友占曰:‘此爻为“悔”,所操之业,即不母而子亦有损焉。’”
31.派生的;从属的。与本体或母体相对。如:子公司;子句。参见“子司”、“子城”。
32.地支的第一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亦用以纪日。
《仪礼·士丧礼》:“朝夕哭,不辟子卯。”
郑玄注:“子卯,桀纣亡日。”
《汉书·武帝纪》:“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
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时年若干,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如:公元1984年为农历甲子年。
33.十二时辰之一。旧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夜十一时至次晨一时为子时。
《隋书·天文志上》:“春秋二分:日出卯正,入酉正,昼五十刻,夜五十刻。子四刻,丑、亥七刻。”
唐吕岩《穀神歌》:“修炼还须夜半子,河车般载上崑崙。”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每届初一,于子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
34.五行属水;十二生肖属鼠。
汉王充《论衡·物势》:“子,亦水也,其禽鼠也。”
35.指正北。参见“子午”。
36.副词。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和尚何曾动着,子喝一声那时諕煞。贼阵里儿郎懑眼不扎,道:‘这秃厮好交加!’”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摺:“本待要安排心事传幽客,我子怕漏洩春光与乃堂。”
清李渔《奈何天·分扰》:“非是俺背主称孤,也子为不得已把纲常负。”
37.副词。表示让步关係。相当于“则”、“虽然”。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子有牢房地匣,有子有栏军夹画,有子有铁裹榆枷:更年没罪人戴他、犯他。”
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摺:“老子老,一片忠心贯白日;老子老,犹自万夫难敌;老子老,添了些雪鬓霜髯,那些儿跎腰曲嵴。”
38.量词。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
《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若借大王宝剑,卸下一子头髮,封在书中,儿见头髮,星夜倍程入楚救母。”
《红楼梦》第八八回:“又拿起一子儿藏香。”如:一子儿线、一子儿挂麵。
39.姓。
春秋时有子氏。见《春秋·隐公二年》。
II
zi
˙ㄗ
1.名词后缀。
《宋书·朱龄石传》:“龄石使舅卧于听事一头,剪纸一方寸,帖着舅枕,自以刀子悬掷之。”
唐张鷟《游仙窟》:“千娇眼子,天上失其流星;一搦腰支,洛浦愧其迴雪。”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诚斋曰:‘相公且子细,秀才子口头言语,岂可便信!’雍公大笑。”
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程子言性即理,差为近之。然当其澄然,在中,满腔子皆恻隐之心。”
张天翼《春风》:“这么着他细细里嚼着,脸子微微地侧着,好像在那里欣赏自己那种文雅的嚼声。”
2.某些量词的后缀。
《朱子语类》卷一○四:“今日看《中庸》,只看一段子。”
刘半农《麵包与盐》:“一个錋子的盐,搁上半喇子儿的大葱。”如:两下子,那阵子;几帮子;一辈子。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夫人曰:‘我儿,你往哪里耍子,便去这半日?’”如:胖子;垫子;矮子。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明冯梦龙《山歌·多》:“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
明无名氏《精忠记·临湖》:“逢子朋友也要哈酒,遇子娼妓也要使几个铜钱。”
明王世贞《鸣凤记·端阳游赏》:“啊呀!急惊风撞子个慢郎中。”
《中国歌谣资料·太平军要到苏州城》:“藩台联大人,中风报假病,扮子乡下人,连夜逃出城。”
5.助词。表示语气。
元无名氏《举桉齐眉》第一摺:“小姐,你差了也。这梁鸿穷的怕人子哩。”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摺:“[丑哭科云]好苦恼子也!”明沉自徵《霸亭秋》:“我须索一进去咱,[来]黑洞洞怕人子。”
阅读:8520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