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
褒字的笔画:15画;
bāo
ㄅㄠ
亦作“裒”。
1.衣襟宽大。
《孔丛子·儒服》:“子高衣长裾,振裒袖,方屐粗翣,见平原君。”
《说文·衣部》:“裒,衣博裾。”
段玉裁注:“博裾,谓大其袌囊也。
《汉书》:‘褒衣大袑。’谓大其衣裤之上也。引伸之为凡大之偁。”
2.高大;广大。
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道褒无名。”注:“褒义为大为盛……盖其经文本作褒,与乙本同,经后人改作隐。”
《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得道者不为丑饰,不为伪善,一人被之而不裒,万人蒙之而不褊。”
高诱注:“裒,大也。”
《礼记·礼器》“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汉郑玄注:“葆之言褒也。”
孔颖达疏:“葆者,褒也。褒,崇高之称也。祭之器币,大小长短,自有常宜,币通丈八尺,豆盛四升,不以贵者贪高大为之也。”
3.嘉奖;称赞。与“贬”相对。
《公羊传·隐公元年》:“‘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犹裒乎此?’‘因其可裒而裒之。’”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裒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摠远方,壹统类,美风俗。”
唐韩愈《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原郡公神道碑文》:“元和元年,上朝太后南宫,大裒外氏,自外高王父而下至外王父,咸册登公师,事载之史。”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论史》:“洪武尊华,超乎三代,尤为《春秋》大义所必褒,今古人心所必予者也。”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九五》:“于是始蒙褒为‘傻子’,赐以‘命令’,作善者降之百祥,幸何如之。”
4.古代祭祀时的九拜之一。
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周礼》有稽首、顿首、振、动、吉、凶、奇、裒、肃九等之拜,以示威灵而观容止也。”
5.烹饪方法的一种。
《说郛》卷二引唐段公路《北户录》:“广之人,食品中有团油饭、蚁子酱、老盐虀、蛤臛、褒牛头。又按南朝食品中有奥肉法,奥即褒类也。”
罗正平《广州方言词彙探源》:“﹝煲﹞,用多量的水慢火煮食物。例如:你煲粥都好似煮成饭咁样(你熬稀饭煮成了乾饭那样)……按本字当作‘褒’。”
6.古国名。故址在今陝西省勉县东南。
《国语·晋语一》:“周幽王伐有裒,裒人以裒姒女焉。”
韦昭注:“有裒,姒姓之国。”
7.古谷名。
《后汉书·顺帝纪》“通裒斜路”李贤注引《三秦记》:“裒斜,汉中谷名。南谷名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
8.指周幽王后褒姒。
晋潘岳《西征赋》:“举伪烽以沮众,淫嬖裒以纵慝。”
9.姓。
10.称赞褒扬。
《孔丛子·儒服》:“子高衣长裾,振裒袖,方屐粗翣,见平原君。”
《说文·衣部》:“裒,衣博裾。”
段玉裁注:“博裾,谓大其袌囊也。
《汉书》:‘褒衣大袑。’谓大其衣裤之上也。引伸之为凡大之偁。”
阅读:1197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